典蕴文化网>故事>不肯赖账的人

不肯赖账的人

收录日期:2025-11-21 13:07:51  热度:11℃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容易才能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

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

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文/李娟)

猜你喜欢

  • 承受了1850次拒绝的人

    有一個青年,满怀壮志,想要成就人生的辉煌,却穷得连一件像样的西服都买不起。但是,即使身上穿着地摊上买来的廉价的处理品,他依然不改初衷,他想成为一名影星。当时好莱坞有500家电影公司,这使他看到了希望。他想:“只要有一家公司肯给我演戏的机会,

  • 藏在数学题里的爱情

    高一,乔深刚刚进入教室,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是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进来的。就算在这个全班都是学霸的班里,他的成绩也足以秒杀一片。作为学霸,他身上,最明显的特质就是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尤其不喜欢和别人说废话。与之相反,安静在

  • 把自己过好,才能经营好婚姻

    先把自己活成理想的样子,再去遇见理想的人。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一切都解了锁,距离好的婚姻,就很近了。1周末休息,看一期电视情感栏目,正说两个刚结婚半年多的年轻人闹离婚。女孩子是那种标准的白富美,男的也很帅气,看上去很般配。可两个人新婚燕尔就吵

  • 父亲

    他一直是后知后觉的人,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上大学那年,他十八岁,从小城一隅步入繁华的大都市,眼前豁然开朗。面对藏书巨丰的图书馆、时尚典雅的咖啡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他有些茫然,张着一双孩童般的眼睛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一直埋首书本的他像一

  • 首富的人生从淘米做起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很不方便。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并记下。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

  • 爱的方程式

    徐卫平结婚三年后才发现自己娶了一个善妒的妻子。妻子喜欢掌控他的饮食起居,还喜欢查看他的行程表,以确定他除了工作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时间搭讪美女或者和女同事一起吃饭。虽然妻子屡屡声称这是爱他的表现,徐卫平却觉得身心疲惫、无力招架。上周末,妻子带

  • 恰到好处

    周末,闺蜜和老公一起去看电影。电影票是几天前就在网上订好的,位子是他俩最喜欢的十排十座。两人吃完饭,慢悠悠地踩着点去了电影院。到了电影院门口,夫妻俩非常有默契,一个去取了票子,一个去买了爆米花可乐。快开场了,两人捧着两大桶爆米花,拎着两大杯

  • 多情到老情更好

    他一个人,走在想她的路上。因为我爱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18岁那年,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奉父母之命娶了亲,新娘许宝驯大他四岁,是他舅父的女儿,一个裹小脚的旧式闺秀。五四运动后,逃离旧式婚姻,是潮流,更是时尚,像俞平伯这等风流倜傥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