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救命的鱼

救命的鱼

收录日期:2025-11-20 16:51:37  热度:11℃

从前,白州有个村子,村里有个姓王的财主。全村二百多口人,都是王财主家的佃户。

这一年,当地大旱,王财主家门前有一口大池塘,几十年来水位从未降过,如今却也快见底了。王财主忧心忡忡,跑去后院找老管家商量。

老管家已九十高龄,帮王财主家三代人掌过家,如今早就不管事了,被王家当老祖宗一样供奉着。遇上大事难事,王财主都会去向他请教。

听罢王财主的话,老管家睁开半闭的双眼,说道:“我去瞧瞧。”他拄着拐杖站在池塘边,看了一阵,仰天长叹一声,对王财主说道:“八十年前,这口塘也干过一次,那年饿死了不少人哪。看来又有灾荒了,咱们现在就得做好准备。”

回到后院,老管家又叮嘱王财主,池塘见底后,不准人下去捉塘里的鱼。鱼和水就是王家的财富,不能叫人给破坏了风水。

过了几日,池塘果然见了底,只见池底似有一层乌云,不停翻滚涌动。细看之下,原来是一条条尺把来长的铁鲶鱼,多到不计其数。村民们闻讯后都跑来了,这会儿,村里家家户户都缺粮,眼见这唾手可得的鱼,大伙儿都想去捉,但王财主早已安排了几个家丁守着池塘。大伙只能眼巴巴地瞅着,暗地里大骂王财主不是人。

两天后,池里已滴水不剩,只留下一层密密麻麻的死鱼。老管家走出来看了看,对王财主说:“鱼死在池底,恐怕不吉利,得清干净才是,就让大家捡了去吧。”

王财主这才行了善举,允许村民下塘捡那些死鱼。但死鱼没能让村民吃上几顿,很快,家家户户都断了粮,只能向王财主家借。

王财主精打细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有利可图的机会,借一升粮,明年就得还一升半,利息高得吓人。大家明知道王财主趁火打劫,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咬牙借回家活命。

一晃过了半月,眼见村民天天都跑来借粮,王财主心里没了底,这么借下去也不是办法呀!他眉头一皱,把利息翻了三番,想以此让村民知难而退。

这下大家都忍不住了,围着王财主,骂他没良心。外面的吵闹声惊动了后院的老管家,他把王财主叫进去,劝道:“如今遇上灾荒了,你不借粮,他们就只能去逃荒了。”

“我的爷爷!”王财主苦着脸说,“谁知道这灾年什么时候才到头,全村二百多口人都靠我养活,我这点小家业还不被他们吃光?”

老管家沉吟道:“话不能这么说。古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家都去逃荒了,能不能活着回来还难说,到时候谁帮你种粮,你的债又跟谁要去?”

王财主一时语塞,只能搓手叹气。老管家继续说道:“如今外面兵荒马乱的,又遇上灾年,连王法都不太管用了。人要是饿急了,什么王法刑律,还管得住吗?”

王财主一听这话,不由焦急地望着老管家问:“那,我该怎么办?”

“粮,还得先借着。”老管家说道,“利息呢,我看就不要了。”

不要利息?王财主张了张嘴巴。老管家接着说出了他的想法,让村民挖池塘里的淤泥,以此抵消利息。这样做,一来可为池塘清淤;二来淤泥是上好的肥料和筑墙材料,可储存备用;三来村民必定对王财主心存感激,不再对王家有觊觎之心。

王财主听罢,虽然心疼白白借出去的粮食,但也只能硬着头皮这么办了。于是他走出去放话,让每家派一个壮劳力挖塘泥,每天借一升米,不计利息。村民一听,自然欢天喜地。

王家的池塘早裂开了缝,淤泥硬得像一块块石头,用棍子在缝里一撬就是一大块。老管家站在塘边,吩咐大家先把淤泥搬回各自家中堆放,待王家需要用时再送过来。

这口塘足足有四五亩宽,大家挖了二十来天才把淤泥清干净,家家户户的院里都堆着小山一样的淤泥。村里每家只派出一个人去干活,其他人便去山上找找野菜,回来加点米一煮,借来的一升米还能剩下不少,自然,大家都对王财主感激不尽。

淤泥挖完后,村民果然都念着王财主的好,不来向他借粮了,只靠着攒下的粮食苦撑度日,这让王财主松了口气。

过了些天,老管家问王财主:“村里还有人来向你借粮吗?”王财主摇摇头。

老管家叹道:“他们那点粮应该吃光了,他们不来向你借粮,看来是准备去逃荒啦。”

王财主哭丧着脸说:“逃就逃吧,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老管家叹息着走回了后院。

就在这天夜里,王家的大门“砰”的一声被撞开了,冲进来一伙明火执仗的强盗。那强盗头子自称他们是百里之外的二龙山的,山上也断粮了,这才不远百里跑到这儿来。他们只抢粮食,不伤人命,但若敢反抗,必遭灭门。说完,强盗们风卷残云般把王家凡是能吃的东西一扫而空,连夜走了。王财主一屁股坐在地上,仰天长叹:“老天爷,你让我怎么活啊?”

老管家过来安慰他,王财主苦笑道:“真是想不到,我王家也要去逃荒了!”

老管家叹道:“放心吧,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还没到那一步。”

王财主哭道:“如今家里一粒粮都没了,即使藏有些钱财,又能上哪儿去买粮?”

老管家抬头看了看天色,说:“天亮了,我跟你到村里看看。”

两人慢慢走进村子,发现家家户户都在收拾行装,看样子是准备出去逃荒了。一个村民看了一眼王财主说:“我们本来想向东家再借点粮的,但东家的存粮也不多了。”

王财主苦着脸说:“实不相瞒,我家昨晚来了伙强盗,把能吃的都抢光了,如今我也只能跟大家一起去逃荒了。”

听说王家被抢,大伙儿都从家里跑了出来。老管家颤巍巍地说:“乡亲们,别走啊!老话说得好,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出去了,十有八九回不来啊,咱们死也要死在祖宗之地啊!”

一个上了年纪的村民说道:“老管家,我们也不想走,但不能在这里活活饿死啊。”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说本来还能指望一下王家,但现在连王家也自身难保了,更是非走不可了。

老管家神秘地说:“只要大家都留下来,东西总会有的,饿不死人。”全村人都奇怪地瞪着老管家,现在全村哪还有东西可吃?老管家说道:“你们帮王家挖的塘泥呢,抬一块来。”

大伙儿都不明白老管家的用意,但还是搬来了一块塘泥。老管家叫人把塘泥砸碎,几个村民便抡起锤子,一通乱砸。老管家凑到近前,仔细瞅了瞅,然后叫人打来一盆水,从碎泥中捡起一块扔进了盆里。

过了一会儿,那块碎泥竟在盆里动了起来。大伙儿一看,这哪里是什么泥,分明就是一条铁鲶鱼,而且还是活的。这下,大伙儿都惊讶不已,没想到泥里竟然藏着鱼。

老管家慢慢说起了八十年前那场灾荒,当时,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了,但没有一个能回来的,留在村里的就靠这些鱼活了下来。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藏在淤泥中躲避干旱的鱼,这才知道原来这种鱼还有这样的本事,可以在泥中假死,等到有水时又会活过来。他之前故意不让村民下塘捕鱼,就是为了让更多的鱼藏在泥中,以备在最后时刻让村民渡过难关。

村民们听完,个个惊喜不已,有了这些鱼,就用不着逃荒了。

老管家对身边的王财主说道:“东家,这些泥都是王家的,由你说吧,怎么办?”

大家都紧张地望着王财主。王财主苦笑着摇摇头说:“都这时候了,还分什么你家我家的,就按人口分了吧,能活命就大家一起活命。”

猜你喜欢

  • 佛教圣地的传说

    佛教圣地的传说佛教圣地常常被认为是连接人与神圣层面之间的桥梁。这些地方被视为灵性的中心,聚集了来自各个角落的朝圣者和信徒们。其中有一个被誉为佛教圣地的地方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亚洲的一个小国,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和灵性传统。让我们一起探索那里的

  • 太阳的女儿

    太阳的女儿在远古的时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关于太阳的女儿。她是太阳神的宝贝女儿,身上拥有太阳的光芒和温暖。她的名字叫做晨曦。晨曦生活在一个神秘而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被美丽的山峦和翠绿的森林所环绕。每天早上,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晨曦就会

  • 石林的形成

    石林,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壮丽奇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那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雄伟壮观的石林呢?石林的形成有着什么样的奥秘呢?石林,最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2亿7千万年前的地质年代,当时的云南地区正处于海洋沉积的

  • 鄂温克族的火神节

    鄂温克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鄂温克族的火神节被认为是该族群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火神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日的名称,也称作“火菜节”。它的庆祝日期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7月之间,为期七天。在这七天里,鄂温

  • 沧海变桑田

    沧海变桑田,这是一个古老而富有诗意的词语。它形容的是大海的变化,它的意思是说大海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沧海原指茫茫苍蓝的大海,桑田则是指平原。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庄子·外物》一章,讲述了一个叫樵夫石移的故事。故事中,樵夫石移生活

  • 樊妃三劝楚庄王

    樊妃三劝楚庄王公元前五世纪,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强盛的国家,而楚庄王则被誉为楚国历史上的一位英明君主。然而,在楚庄王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有时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这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些隐患。有一天,樊妃,楚庄王的贤明妃子,决心三

  • 龙井传说

    龙井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村庄位于中国的浙江省西湖畔,这个村庄以茶叶而闻名。村庄里的人们生活简朴,但他们对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却有着极高的技艺。村庄中心有一片池塘,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枯。而在这池塘的旁边,隐藏着一个传说,那就是龙井传说。传说

  • 邦宁紫的来历

    邦宁紫的来历故事的开始是从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始的,当人们仍然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邦宁紫,一个神秘而又迷人的紫色宝石,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神奇的能力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心。据传说,邦宁紫是由天空女神塞雷娜创造的。她用尽全身力量,将她最美丽和神圣的感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