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包拯铁面无私

包拯铁面无私

收录日期:2025-11-20 12:12:14  热度:8℃

包拯,字希夷,号铁面无私,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名法官。他生于公元999年,逝世于公元1062年,享年64岁。包拯一生严于律己,公正无私,被誉为历史上最具正直和公正品质的官员之一。

包拯自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们不同,他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使他的人生注入了独特的色彩。在进入官场之前,包拯曾任各地官职,以他聪明、专业的能力,很快获得了上司和同事们的认可。他善于明辨是非,对待案件秉公执法,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据史书记载,包拯担任开封府知府期间,处理了许多著名的案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包公案》。《包公案》是一部由明代文学家所编纂的历史文献,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包拯处理案件的故事。

其中,有一次包拯接到了一个农民的上访案。这个农民声称他的庄稼被邻居偷吃了,要求包府审理此案。经过调查,包拯发现,那个被告的确吃了农民的庄稼,但他是年迈多病的孤寡老人,且饥饿难耐。面对这个特殊的案件,其他官员纷纷主张判处此人有罪,而包拯却展现出了他坚定的铁面无私。

包府下令把农民的种地地盘分给那个孤寡老人,以解决他的温饱问题。此举引起了事情涉案双方以及众多群众的不满,但包拯对此坚持无罪,他表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而临时的温饱问题并不应该成为定罪的理由。

这一事件引起了朝廷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使包拯声名更加显赫。他的铁面无私和公正正义的形象深入人心。包拯坚守自己内心的法律信念,不为权利和金钱所动,他对待每个案件都充满激情和责任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义的眼睛。

包拯虽然是历史上的人物,但他的品质和精神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教会了我们要坚守正义,不为私利所动,对待每一份工作都要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态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像包拯一样,成为那个勇于坚持正义的人。

一个伟大的人物如包拯,他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法治精神,也唤醒了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铁面无私的包拯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他的事迹将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典范,激励着我们遵循着正义的道路前行。

猜你喜欢

  • 父亲的“怕”

    那天,一位同事看了一段关于父爱的小故事,十分感慨地说:“爸爸就是那个一边教育你勤俭节约,一边偷偷给你零花钱的人……”同事有两个女儿,他非常疼爱孩子,却也对她们管教很严。据说孩子们每次离家要去学校住宿时,他总会叮嘱她们不许乱花钱,然后又悄悄在

  •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在我40岁以后,在我的事业和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时,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是加油站。母亲一生都在乡

  • 重复辜负母亲

    外婆去世时,刘英16岁。她是外婆和母亲共同带大的,但外婆的付出甚于母亲。半夜一哭,外婆立刻翻身起床,伺候外孙女吃喝拉撒;学走路时,外婆整天弓着腰,耐心地护着她一步步前行;上学后,外婆风雨无阻坚持早晚接送……刘英没法接受外婆已经走了的事实。那

  • 与我有关的母亲

    一曾经,总在清明前后梦见去世的姥姥。老家习俗说,先人在烧纸的日子托梦,是有所惦记。母亲嘱咐我,烧纸时念叨念叨。“姥姥收着钱过好日子吧,别惦记家里啦”,这类话念着念着,梦里姥姥影像就淡了。很像在最古老的送别路口,连个弯儿都没转,一个眼错,姥姥

  • 文盲母亲写家书

    我们现在很少用书信沟通联系了,但时间退回去十几年,那时鸿雁传书是异地交流的最普遍方式。母亲曾给我写过一封信,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母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经常说自己是睁眼瞎,因此她一定要让我念大学,

  • 母爱的置换

    广西青年邓喜瑞在一次车祸中被撞成植物人,需要终身护理。债台高筑的的母亲为了唤醒“活着的尸体”,不仅与植物人儿子发生了数百次的深喉之吻,而且用《爱心置换协议书》进行着一项温馨而又可怕的秘密交易:活体捐出自己一只眼睛的角膜,只求受赠者自愿护理邓

  • 幸福的两张面孔

    小的时候,曾经非常迷恋姨妈的家。在他们家里,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愁苦,任何时候敲开他们家的门,不是姨父正在载歌载舞地即兴表演,姨妈和两个孩子笑成一团,就是姨妈在厨房里做饭,姨父跟在她身后,一边轻声细语地说话,一边洗菜淘米。那种温馨安然的气氛

  • 指尖上的父爱

    我的父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做过整整40年乡村小学老师。父亲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里几亩自留地的主劳力,平日里起早贪黑地干农活,他的双手因此磨得十分粗糙。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