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一木千金人格重

一木千金人格重

收录日期:2025-11-20 20:02:32  热度:10℃

一木千金人格重

商鞅(约前390 —前338),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亦称卫鞅,政治家。

历史上,齐、楚、魏、赵、韩、燕、秦,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虽然也位列七雄之中,但是,由于它地处西方,中原诸侯还是把它当做戎族(同戎的部族)看待,没有跟它来往,也不让它参与盟会。事实上,当时的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比中原诸侯国落后,又让新兴的魏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真可以说是形势严峻啊!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对秦国当时的落后状况十分不满,一心想励精图治,使秦国尽快富强起来。于是就下令求贤,说:“不论是本国之人还是外来的客人,谁能使秦国发富国强,就重用谁,并封给他土地。”这样,不少有才干的人都纷纷跑到秦国来了。

秦孝公的求贤令,也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卫国人这就是卫鞅。卫鞅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当时比较落后,不得不依附于魏国,所以他很早就到了魏国,曾在魏国相国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掌管公族理务。秦孝公下令求贤时,公叔座已经死去了,卫鞅就离开魏国,投奔到秦国来了。

卫鞅来到秦国后,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他对秦孝公说:“秦国人民向来贫困,生活清苦,终年劳作还吃不饱饭。然而,再看看那些大臣和贵族们,整天游手好闲,欺压百姓,却个个富可敌国;而且他们死后,儿孙还可以继承爵位,这样的局面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秦国就永远不能强大。”

随后,卫鞅又说:“一个国家要富起来,必须注重农业;要强大起来,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赏罚分明。有了重赏,老百姓就能拼命;有了重罚,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因此,要想使秦国尽快富强起来,必须进行改革,改变现在的不合理的法度礼制。”秦孝公完全同意卫鞅的观点,就让他制订改革方案。

秦国的贵族和大臣们听到秦孝公重用卫鞅,打算改革制度,提高农民和将士的地位,纷纷起来反对。秦孝公很为难。他虽然完全赞成卫鞅的主张,但是反对的人太多,自己刚刚即位,担心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因此,只好把改革制度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已经稳定了,而他仍觉得改革制度对秦国有利,于是,正式拜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并对大臣们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做主。谁违抗他,就是违抗我!”大臣们听了这道命令,都不敢再反对了。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左庶长卫鞅起草了一个初步改革的法令,呈给秦孝公看。秦孝公看后完全同意,就叫他去发布,让全国的人都依照新法令去做。

为了取信于民,卫鞅命人在秦国都城栎阳(今陕西西安东北)的南口立了一根木头,并在旁达贴出一张告示:“左庶长公孙鞅令,能移此木至北门者赏十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就围了一大群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金子?”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在跟咱们开玩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去扛这根木头。

卫鞅听说没有人肯扛这根木头,就又下令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就越觉得不尽情理。大家对这根木头连碰都不敢碰,更别说去扛了。

正在大家疑神疑鬼的时候,忽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人来。他打量了一下那根木头,说了声“我扛得动!”就真的把那根木头扛起来走了。看热闹的人们则跟在他后头,一直到北门。

卫鞅这时让人传话,对那个扛木头的人说:“你听从朝廷命令,是个守法的好人。”并当场赏给他五十两金子,一分一毫都不少。围观的人一见那人真的得了五十两金子的大赏,全愣了。他们都后悔自己刚才怎么就没有去扛,结果错过了一个这么好的发财机会。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全国上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真是说话算话,他的命令就是命令。今后,他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第二天,很多人又跑到城门口去看有没有木头。这回没有木头了,换了个新花样:在昨天立木头的地方立了一个很大的告示牌(上面是左庶长的改革新法令)。人们大多不认得字,看也看不懂,有的觉得好、有的觉得不怎么好,但是他们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就是命令,大家都得听,都得服从。

卫鞅的改革新法令主要有三条:一是建立保甲,实行连坐制度;二是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三是奖励耕织,实行重农抑商。

新法令颁布之后,秦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军事力量增强了,连着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都给打下来了。

秦孝公见改革的初步计划获得了成功,就让卫鞅实行进一步的改革,也就是第二次变法。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开辟阡陌封疆;普遍推行县制,集权于中央;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迁都成阳。

这第二步的大改革当然也有人反对。据说有一回,在一天之内就杀了七百多个反对改革的人。更令卫鞅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次改革进行了四年之后,太子也因批评新法而犯了法。这真让他为难了。

卫鞅认为,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处理不好,改革大业可能会中途夭折。为此,他面陈秦孝公:“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致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遵守,底下的人可就不会相信朝廷了。这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如今太子犯法,是其师傅唆使的结果,责任在其师傅,理应依法惩处他们!”

秦孝公觉得卫鞅说得有理,也就只能让卫鞅去看着办了。于是,卫鞅就把太子的两个师傅治了罪:将公子虔处以劓刑(割掉鼻子),将公孙贾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其他的人包括大臣们就再也不敢反对新法了。

秦国变法之后,仅仅过了十几年,就由一个贫弱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很富强的国家。周朝的天王周显王曾派使者去慰劳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诸侯看到秦国已经富强,觉得不能再把人家当做戎族看待,就都向秦国贺喜。

后来,秦孝公封卫鞅为侯,把商(河南淅川西)一带的十五个城封给了他,称他为商君。卫鞅也就因此又被称为商鞅了。

【人生点击】

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不得不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要想把改革推行下去,取得成功,就必须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要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不仅改革的举措要着眼于广大百姓的利益,而且改革本身也必须是由权威的守信之人,能够说话算数,令行禁止。商鞅在推行改革的新法之前,移木赏金,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展示自己说话算数、言信行果的形象,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猜你喜欢

  • 老柳树

    柳庄的村东有一一棵老柳树,枝繁叶茂,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这棵柳树的树龄到底有多长,无从考证,反正据村里最老的九十出头的老柳头讲,打他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这棵柳树。村里人都说,老柳树是全村的镇村之宝,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无从得知,反正柳庄自

  • 选村霸

    村委会灯火通明。支书见人都来齐了,便开口说道:今儿晚上,要大家来,就一件事。晌午到乡里开了个会,布置严打的事。这几天大家也看电视了,从中央到地方,抓得都很紧。乡里给咱村派了个‘村霸’指标,我不要,他们硬派,算是没法。

  • 被买走的沉默

    郑新生四十来岁,原在工厂里上班,后来单位裁人,他因身体不好首当其冲下岗,现在家里的开支全靠妻子赵惠芬。赵惠芬是个社区医院的护士,既能干又贤惠,郑新生很爱他的妻子,下了岗以后,唯恐妻子嫌他没出息而离开他。最近他发现赵惠芬有点不对劲,每天早出晚

  • 绯闻背后

    金局长一生清正廉明,却在退居二线后闹出了绯闻。事情是另一个退居二线的干部无意中发现的。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从来没买过菜的金局长拎着一个篮子去了菜市场。刚进菜市场,金局长就直奔一个姑娘的菜摊而去。那姑娘年轻、漂亮,卖的菜呢,绿油油的,很诱人

  • 艳遇

    何安是个不太安分的男人。他好色,但胆子小,不但怕妻子,而且还怕艾滋病、梅毒和警察。妻子因公出差,半个多月了还未回来。这天晚上,他实在是睡不着,就穿上衣服到街上闲逛。何安经常幻想有一天能邂逅一位良家女子,最好对他一见钟情,然后再以身相许。这天

  • 阿D奇遇记

    阿D是个挖煤工,没念过多少书,也没啥本事,只好天天做这种卖力气的活。不过他有个对象叫小玉,是邻村的,长得就像一朵花。阿D想娶小玉,可又没钱,怕小玉家人反对,于是阿D叫小玉先到家里去探探底。谁知小玉和他爹这么一说,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地骂小玉:你

  • 吴奇的周末

    1有个叫吴奇的小伙子,快三十岁了也没找着女朋友。急呀,可急又有什么用?只能强忍着。这天晚饭后,闲得无聊的吴奇懒洋洋地打开了电视机。换一个台,是爱情戏;再换一个台,还是爱情戏。按说小伙子都爱看爱情戏,可他一看到男女缠缠绵绵地绞在一起的镜头心里

  • 伤心文章

    肖精光凭着溜须拍马、蒙骗糊弄的小聪明,很快就混到了饮料厂生产车间副主任的位置上。最近,他听说公司拟选拔一名年轻的管理人员前往省城筹建驻外办事处的消息后,便开始削尖 脑壳,施展出浑身解数想把这个差事弄到手。像这种肥差美事谁都想去,因此,报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