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大会战是哪个?

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大会战是哪个?

收录日期:2025-11-20 16:39:54  热度:9℃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曾率军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国民党军师长黄维的感叹。事隔68年,可惜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记载那样一种大气磅礴的悲壮与惨烈。

“我们一天要消耗一个师!”参加过淞沪会战的战士说,“我们装备不如他,我们的空军有250架,对方是3000多架,在上海的黄浦江上、长江口,日军有4艘航空母舰,黄浦江和长江有一百多条军舰。我们250架飞机对3000多架飞机,怎么打啊?”

“头一仗我们的旅长就阵亡了,除了师长以外就剩下旅长,一个旅管两个团,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后来他们都牺牲了……你想想,我们的牺牲有多大……”

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参战的第26师副连长何聘儒战后回忆说,当时他们所在师里,一个步兵连只有3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而且枪支时有残缺不全,有的甚至没有来复线,乃至用麻绳捆绑避免枪栓脱落。我们欠缺的也不仅是装备。劳声寰后来回忆一个很小的细节:埋锅造饭,“行军锅在那里做饭,烧得满天烟火冲天,这等于报告敌人,‘我在这里你来啊’,我们很多的部队,没有跟敌人见面就垮了,就这样被日本的炮兵、飞机给炸了。”

在一派沿江平原的淞沪战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就这样常常整连整营战死,而后继部队的士气却从未有任何的消退,依然一往无前。

战争中先后有数十位少将甚至中将阵亡,甚至有中国高级将领因为失去阵地而毅然自杀成仁。战后何应钦在回忆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曹聚仁曾这样写下当时国际社会对淞沪会战的看法。但中国军队恰恰通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逊(EvansCarlson)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特使1937年8月抵达上海时,正值炮火连天。一个月后,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这样写道:“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猜你喜欢

  • 素未谋面,好好活着

    那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整版的摄影报道。关注的对象是角膜捐献者。 廖群,24岁,因患有白血病在家乡静养。她说还有很多事情去做,可能都无法完成。但她还是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捐献角膜。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世界,去看我没有看到的东西。

  • 出走

    一个女孩负气离家出走,母亲看见她留下的纸条,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派出所报案。但这时电话响了,是孩子父亲打的。 父亲听了这件事,沉默半晌,说:不要闹得满城风雨,那孩子自尊心极强,等等吧。 女孩业余爱好是上网,父亲虽然不知道她常去的

  • 真爱不畏俗

    在洛杉矶学习的时候,我和同学住在城南的小区里,对面住着一户邻居叫罗法,他和他的妻子带着自己的孙子一起生活。 老罗法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头,经常在院子里哄小孙子开心,那时我们总能看到他扮成各种各样的搞怪扮相来哄小孙子开心,一会儿是米老鼠,一会儿

  • 楼栋里的能人等

    那天我正在家里写稿子,忽然听见邻居李姐在楼道里喊:快来人啊!我家液化气泄漏了。我连忙开门,只见李姐在不停地踹门。这时候楼栋里的邻居们都来了。李姐着急地说:我出门倒垃圾时,来了一阵风,大门就关上了。我又没带钥匙,灶上正烧着的开水已经把炉火浇熄

  • 要想到自己的翅膀等

    有一年冬天,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婿去看望岳父,只见托尔斯泰全神贯注地望着窗外,便问岳父在看什么。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在看大树枝上的乌鸦,现在这只乌鸦就是我的老师。 托尔斯泰的女婿听了,感到不甚理解。托尔斯泰解释说:因为它教会我如何

  • 玩是要学的

    我有一些学生,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有的甚至已近花甲,少数拥有相当的地位和资产。他们聚会时,偶尔也邀我加入,但内容一般也只是酒席、麻将(或扑克)、卡拉OK,当然还有无休止的闲聊,包括一些荤素不等的段子,通宵达旦,我总觉得玩得挺吃力。那么,该

  • 富裕的心

    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堂里的牧师号召所有教友都积攒一点钱,好在复活节时捐给穷人。一回到家,我们便热烈地讨论详细的攒钱计划。妈妈建议接下来的这个月,我们应该去买50磅土豆作为一个月的口粮,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下20美元。不过,她保证每天都

  • 非走不可的弯路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孩子,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