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路遥的另一双父母

路遥的另一双父母

收录日期:2025-11-20 18:47:05  热度:11℃

1957年秋天的一个清晨,7岁的王卫国眼睁睁地看着亲生父亲,在自己眼皮底下偷偷离去,将自己撇在了陌生的延川县郭家沟。

王卫国明白了,伯父家无子嗣,而他家兄弟姐妹一长串,到了伯父家,他就是伯父伯母的儿子,将他过继给伯父,为的是撑起王家另一爿门户。尽管很不愿意,但他还是噙着眼泪躲在大树后面告别了父亲。

从这个清晨起,在郭家沟的窑洞里,少年王卫国将由侄子转变为人子。

贫苦人家的生活,就像出门即见的久旱无雨的黄土山包,贫瘠而沉重。王家老大王玉德,这个年少起开始主持家政,担起一家生活重负的大哥,十几年来,送走父亲,操办了二弟、三弟的婚事,多年苦心积攒的家当耗费殆尽,自己也累出一身病,不再有力气与妻子一同走出家门,帮人种地扛活了。

好在老父亲在世时,他们有一孔窑洞,这个家里面,许多个冷风凄凄的夜晚,夫妻俩蜷缩在灶角柴窝里过夜——热热的炕头让给了那些从榆林一带下来揽工的石匠、皮匠和窑工,为的是能够多挣几个钱。

辛勤劳苦,省吃俭用,夫妻俩又掏了两孔窑,添了些农具,养了鸡羊,一份家业算是置起来了。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光景也渐趋衰落。只是,比起二弟王玉宽,毕竟没有那么多口人吃饭的负担。

现在,他们有了儿子,王家老大两口子心里踏实下来。

儿子就是他们的指靠,是他们在世上过日子的盼头。他们喜爱这个儿子。家里光景过不到人前,不像人样儿,但破衣烂衫,总想让儿子穿得暖一点;粗糠野菜,总想让儿子吃得饱一点。在遭饥荒的年月,儿子饿得面黄肌瘦,母亲硬是撑起腰板走出门去,讨饭都要为儿子讨回一口食来。(白描《路遥身后的故事》)

当时,大伯家中有四口人:奶奶、大伯、大妈和少年王卫国,在农村算是个小家庭。王卫国进门的那年,奶奶六十岁上下,大伯和大妈四十岁左右,除少年王卫国之外,都是劳力。三个大人忙农活,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应该是当地稍好一点的家庭。

在郭家沟,一切都是陌生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已经远去,少年王卫国想家是必然的。毕竟已经是7岁的孩子了,一切的记忆和温情比较牢固地扎根于清涧王家堡那个更加穷困的家里。

初到延川的少年王卫国,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并不只是对老家的思念以及与一双新父母的磨合相处,而是来自生活环境和语言的不适。

虽然延川和清涧是邻县,但在口音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时的农村人,除了下地种田,很少出远门,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和附近的集市,来往的人除了亲戚就是偶然来村里的石匠和木匠。一有不同口音的人出现,立即就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尤其是小孩子们,一听到外地口音,就大惊小怪的。

王卫国出现在郭家沟的第一天就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嘲笑的方式奇特而又尖酸:先是一个孩子问他话,当他回答后,所有的孩子都大笑起来,边笑边夸张地学他的“清涧口音”,有的孩子甚至极野蛮地叫他“外路脑子”。当他提出抗议时,这伙人吃了一惊,不是为自己的不礼貌吃惊,而是为这个“外路脑子”居然敢反抗吃惊。他们先是沉默,然后变着法子孤立王卫国。在村里时,孩子们不和他一块玩耍,见他过来众人就大笑着散开了,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那里;上山砍柴时,那些先到的孩子“指山占地”,手臂一挥就将有柴的地方全“占”去了,然后再一个个地“准入”。别人都能砍,唯独不让王卫国砍。

王卫国个性强,在老家时王家又是大户,他从小就是“娃娃头”,哪里受过这种气,自然要反抗。在得不到家人保护的情况下,只好独自捍卫尊严。这就是他奋斗一生的起点。

少年王卫国大获成功。过了不久,他又成了这个村里的“娃娃头”,年龄比他大的孩子都成了他的朋友,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成了他的“部下”,比他小的孩子都成了他的崇拜者或者追随者。(海波《我所认识的路遥》)

少年王卫国留了下来。不是他的选择,仍然是一种命定。大伯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虽然也是赤贫如洗,但是他还稍稍有些余力供养他上学,这对于少年王卫国来说,是任何事情都比不过的说服他留下来的理由。

大妈李桂英非常疼爱这个侄儿——以后的儿子,想方设法地哄着儿子开心,当然,能让突然到来的这个儿子开心,也只有让他吃上一顿饱饭。奶奶在那个阶段,也住在郭家沟的大伯家里,奶奶是让少年王卫国尽快安心住在郭家沟的一颗定心丸。每天晚上,疼爱大孙子的奶奶,总要搂着孙子睡觉,而少年王卫国也非常依恋奶奶温暖的怀抱,睡觉时不时地用两只小手抚摸着奶奶的乳房。

所以,即使遭遇父母的“遗弃”,却不能断言,少年王卫国就缺少爱的抚慰,缺少家的温馨。

贫困山区的农民对子女的爱,是用一种简单质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况且,在那个处处饥荒的年代,孩子对于爱的渴求,要远远低于生存的需求,贫困和饥饿是生命所面对的直接威胁。

看到大人忙碌时,王卫国就主动地帮助家里人干活。年幼的儿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了他在这个家庭里处于什么角色和要承担什么责任,拦羊、扒草、背粪、掏地,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就在劳动中打磨,而且身上有种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

在那些起初冷落少年王卫国的小伙伴记忆里,王卫国聪颖而淘气,与一些比自己大好几岁的男孩子打架,从不认输。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

大伯大妈两口子,虽然不敢对落脚在这个穷家贱户的儿子的将来抱什么希望,但他们已经看出,他日后不论做啥准能成事。

大妈不擅长针线活,奶奶经常会埋怨这个大儿媳笨手笨脚,不会家务,懂事的少年王卫国就劝慰奶奶,别怪我大妈呀,她能在地里劳动呢,挣了工分,打下粮食,咱们就有吃的了。

12岁那年,因为一件小事,王卫国与大妈闹起别扭,大妈忍不住发火骂了他几句,他一赌气就跑了,并扬言自己要回清涧老家去。天黑了,仍然不见他回家,大妈着急了,赶忙去追赶,出了村子不远,大妈发现他独自坐在村口的一个圆形的石盘上,手里拿着一把小石头往河里扔,扔一块,数一块。大妈问他:“你不是要回清涧去吗?怎么坐在这里?”王卫国撅起小嘴,半嗔半恼地说:“我从来就没有那种毛病!”

在大妈李桂英的记忆里,儿子很少流泪,只有在亲生父亲王玉宽将他丢在郭家沟,然后背着他,偷偷离开时的那一刻,他咬紧牙,默默地哭过。但在大伯大妈面前,儿子仍然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敏感、要强、自尊的少年王卫国,有着超常的自我控制力。

然而,王卫国毕竟还是孩子。在他艰难地在中学读书时,一向疼爱大孙子的奶奶撒手人寰,过世在夜晚搂着大孙子一同入眠的土炕上。

奶奶的去世,对于王卫国来说,无疑是始终陪伴他的,呵护他的,给予他情感最厚重依托的一重天塌下来了。那次,已经是青年的王卫国,哭得撕心裂肺,哭得浑身发麻,哭得下腹部剧烈疼痛。

20世纪80年代末,在少年王卫国成长为作家路遥,为世人瞩目时,郭家沟这个小村子里,还居住着13户人家,近60口人。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郭家沟村人相继在沟外川面上建起新窑、新房,陆续迁出山沟旧窑,入住新居。只有路遥的老母亲——大妈李桂英,留恋旧居,独守孤村,守望着祖先留下的老窑老院老村庄。

2003年春,路遥的老母亲李桂英去世,村子更加败落凄凉,村道院落野草丛生,已成为荒无人烟的废村。

无论后来郭家沟如何变化,郭家沟在少年王卫国身上,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个小村子17年的生活经历,郭家沟已然成为他温馨的家乡,成为他日夜思念的故乡。因为,这里有他最亲的奶奶,还有艰辛养育他的一双亲他疼他的父亲母亲。

猜你喜欢

  • 观音草

    1924年腊月二十三日中午,辽西北镇警署探长欧阳接到米行伙计钱三的报案,说福运桥下出了命案。福运桥位于盘山城西15里处的一条小河上。这天中午,钱三去乡下收账回来,路过福运桥时,肚子突然疼了起来,便跑到桥下解手。钱三刚蹲下身子,就发现桥墩下躺

  • 在母亲的目光中启程

    大年初四早晨,母亲早早就起床了。睡意蒙眬中,我听到她在收拾东西。母亲怕吵到我们,尽量把脚步放轻些,关门的声音也是轻的。一切声响都是轻轻的,可我心里却有浓浓的不舍。新年爆竹的香味还在空气中弥漫,相聚的微笑还留在嘴角,我就要离开母亲回到城里了。

  • 感受“小别”的幸福生活

    我和老公的“小别”生活,在我们结婚不到半年的时候就拉开了帷幕。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老公决定跳槽。挑来选去,他选定了一家要经常去外地做工程、但薪水比较高的公司。因为需要经常出差,所以老公也有些犹豫,特意征求了我的意见。那时我们刚结婚,几乎

  • 六头牛和一条扁担

    秦财主是做牛贩子生意的,家里有钱,不愁吃、不愁穿,但他的儿子实在不争气。秦财主的儿子叫秦树宝,都快二十了,还整天游手好闲,除了遛狗、斗蛐蛐外,什么都不懂。这天,秦财主一回到家又埋怨起他老婆:“都是你养的好儿子,什么都不会做,这样下去,要是有

  • 婚姻没有下嫁

    在我的老家,四十多岁的城市姑娘嫁到农村是特别罕见的事儿。那些年,农村人拼命地往城里钻,碰到这样一个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往农村走的姑娘,也是让人跌破了眼镜。而这偏偏出现在我家。我的表婶是个城市姑娘,二十多年前嫁给了我的表叔。据说,那年,表婶的家里

  • 折痕是心里的暖印

    前些日回老家,夜里睡不着,我忽然想起曾经收藏的一些旧时之物,便开始翻箱倒柜。发现有一沓老照片,我便逐一看去,有我成长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影,更有许多黑白照片,画面已经泛黄,承载着更久远的岁月记忆。蓦然,一张照片引起我的注意,依然是一张黑白照片,

  • 爱,是一生的职业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源于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人。她是一名律师,在那个小县城中,她小有名气,年纪轻轻就接连打赢了好几场高难度的官司,成为业界人士谈论的话题中心,人们暗地里都称她为“女强人”。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却做出了

  • 美好婚姻需“冬补”

    我和老公是在去年春天结的婚,1年多的时间我们的婚姻就失去了新鲜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常常是各忙各的事,夫妻间的语言简练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进入冬天之后,平淡乏味的婚姻更让我感到窒息,相顾无言的沉闷让我觉得再不想办法激活婚姻,夫妻感情怕会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