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徐静蕾: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

徐静蕾: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

收录日期:2025-11-20 16:31:34  热度:12℃

徐静蕾,演艺圈中的“才女”:写书法,因其手写体独具个性美感,被开发出字库“方正静蕾简体”;当演员,深受观众欢迎;做导演,获得国外电影节大奖,进入国内“亿元导演俱乐部”;开博客,点击率在中国大陆地区长期排名第一,被誉为“博客女王”;创办电子杂志,第一年即实现赢利,年收入达2000万元……还有什么是她所不能的?她却说:“我真的不是一个天资很聪颖的人。我最大的优点是热爱、擅长学习。我的一切成功,都是因为具备这个优点。”

学习是一件持续终生的事情

我发现许多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误区,觉得学习就是在学校里干的事,出了校门就和学习没什么关系了。这真是太短视了,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想靠在学校里那十几年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学位去应付漫长的一生是不可能的事情。学习应该持续终生,活到老学到老。

记得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我爱上了摄影,还特地去请教一位很有名气的摄影家,让他给我指点指点。他说:“摄影这一行,其实也没什么学问,就是多看,看那些公认的优秀的作品,然后多拍,拍完了对比,哪些不如人家,然后再去改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当你拍到1万张的时候,你基本上就入门了;拍到10万张的时候,你就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了。”

我信服他的话。那会儿年纪小,有的是精力,我就下死工夫,天天捧着一个相机骑着单车出去拍片。晚上回来把照片全倒腾到电脑上,一张一张地看、分析、记笔记,有不懂的地方就去查资料,经常一搞就是一夜,也不知道累。第二天再出去拍,把前一天不足的地方改进一下,晚上回来再一张张地看、分析……

事实证明,这种“傻笨”的方法真的管用。在我还没拍到1万张的时候,我的摄影作品已经像模像样了。最得意的一次,是我把自己的作品混到一堆摄影大师的作品当中,请身边的朋友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结果竟然是我的作品被挑中了!北京的一家周刊邀请我做他们的特约摄影记者,给我开了一个专栏,每周都刊登一幅我的作品,再由我自己配上一点文字。年终读者评比,这个小专栏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栏目”。这件事让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学习。

后来我做导演,说实话,那时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也就是仗着胆大,可以边干边学。前三天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吗,导演的椅子也不敢坐,觉得自己占了别人的位置。可以说,在场的演员、摄影师、灯光师,哪一个人都是我的前辈。不懂时我就问,逮谁叫谁“老师”。为了不让人家烦我,我就略施小计笼络人心—我在片场的角落里放了一个一人高的铁皮柜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水果,被大家戏称为“小卖铺”。那些前辈们觉得我这小孩儿挺懂事、挺有眼力见儿,再说年轻人做点事也不容易,所以一般我问他们什么,他们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力教我、帮我。

我做杂志,其实一开始也是个门外汉,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我把市面上口碑比较好的杂志搜集过来,一本一本研究:它们为什么受欢迎?卖点在哪里?受众群是哪些?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自己杂志的理念也就慢慢清晰了。

杂志的第一期其实就是我和一个助理在做,光是内容就忙得我们人仰马翻。第二期我开始琢磨风格定位、广告、推广这些事情。好在我媒体圈的朋友特别多,那一阵子我挨个约他们吃饭,每次去之前都把要问的问题写在一个本子上,基本上每次都要写好几页,然后一边吃一边见缝插针地问。有些问题对方也不太清楚,我就让人家现场打电话给能解答清楚的人。一顿饭吃下来,对方被我“折磨”得满头大汗,搞到后来我再约他们吃饭都没人敢出来了。人家说:“你哪是请人吃饭啊,你那是考试呢!”

就这样,边干边学,理论和实践并进,人真的成长得特别快。只要你愿意学习,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在这个世界上还真就没有你干不成的事!

学习是一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情

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学英语。她立即问了我一堆问题:“在哪儿学的?交了多少学费?每天几点到几点?师资怎么样……”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一旦提到学习,就马上联想到找学校、交学费、多少课时、什么样的老师……这种对待学习的态度早已经out啦!学习应该平常得像吃饭、睡觉、呼吸一样自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没必要郑重其事、大费周章,更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非得学到什么程度、学出什么成果—只要你愿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就拿学英语来说,因为我在大学里学的是俄语,所以我对英语几乎一窍不通。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朋友在网上和我聊天,发过来一句“Howareyou”,我给她回过去:“什么意思?”去国外出席电影节,经常有人过来跟我叽里咕噜地说一连串英语,我什么也听不懂,逼得自己痛下决心:一定要掌握英文!但是明摆着,我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去专门学。

没时间,我就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学,比如随身带一本电子词典,看到不认识的英文单词就查一查是什么意思。在等车、坐飞机的时候听英文,上厕所的时候背单词,出国时故意不带翻译,看英文电影时把中文配音关掉……我发现,这种学习方法其实比坐在教室里郑重其事地学习效果更好。可以说,在学英文方面我没有花过一分钱,也没有请过老师,但是我进步很快,现在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没有问题。我还出过一本书—《公开!老徐的南非英文书》,很实用,告诉别人在飞机上、酒店里和旅游景点怎样使用合适的英语。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当初连“Howareyou”都不懂的人出的英文书,我挺得意的。

本来我还准备重新回到学校去读研究生,但是现在基本上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发现学习是一件很自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情。我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看到什么新鲜的、有意思的东西,就会想到要去了解。

我希望自己到了70岁的时候,仍然是一个对学习保持着热情的老太太。

猜你喜欢

  • 酒宝

    康熙年间,东北有一个小镇叫休佳集。镇虽不大,可却是入关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店铺密布,每日里车水马龙,十分繁华。小镇东头儿有一家烧锅坊,老板叫王久盛。这王久盛祖孙三代以酿酒为生,到他这一代酿出的酒味道越来越好,所以生意不错。这生意一好,酒的

  • 义胆神偷

    阿贵出生在二十年代的浙南山区。他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相继去世,年幼的阿贵和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不久,阿贵的爷爷也不幸去世,阿贵只好随着同村的流浪汉背井离乡出远门讨生活去了。十几年间,没有人知道阿贵出门做了些什么。根据外面回来的人说,阿贵发达了

  • 福格斯的新发现

    福格斯在阳光下享受午觉时光,可耳边总是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它从哪里来?福格斯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穿过草地、经过猪圈、跑过牛棚……他在农场里每一个地方找寻着声音的来源。你快来一起帮福格斯找找吧。福格斯在阳光下午睡,可是他的耳朵还

  • 福格斯变鸭子

    在回农场的路上,福格斯发现自己被五只小鸭子跟踪了。“汪汪!”福格斯警告他们不要跟着他,可是小鸭子们依然尾随,还和他一起在狗窝里过了一夜。早上醒来时,福格斯听到小鸭子们竟然都在“汪汪”叫。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我们一起来抢先阅读《福格斯变鸭子

  • 福格斯不安的一天

    农场主鲍勃要去集市一趟,临行前,他拜托福格斯帮忙照看动物们,维持农场秩(zhì)序。福格斯到处巡视,发现一切正常,便心安理得地睡觉了。可他一觉醒来,发现农场已经乱套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时针已经指向4点,鲍勃马上就要回来了,福格斯该怎么

  • 福格斯的秘密计划

    你认识福格斯吗?他是一只可爱的农场狗,他和农场主鲍勃(bào bó)一起生活在农场里,那里还有一大群可爱的动物——奶牛太太、母鸡、小猪和鸭子。如果你以为这些动物只会吃着鲍勃提供的食物,在草地上晒晒太阳,在山坡上跑来跑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

  • 财主与穷汉

    很久以前,有一年腊月,有位姓张的财主到厢房的佛堂上香,忽然发现供桌底下的布帘在瑟瑟地抖动着,张财主觉得有些纳闷,定睛一看,原来是布帘的后面,有一只穿着破旧单鞋的人脚在哆嗦。张财主明白了,有小偷藏在里面。他定了定神,对着供桌底下说道:大兄弟,

  • 鸳鸯斋传奇

    民国年间,清河城里有家酱肉店,名叫鸳鸯斋。据说店名原本不是如此,百多年前有一个酸秀才吃过店里的酱肘子,叹道:清河酱肉有肉香、药香和豆香,惟独此店的肉除这三香以外,另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异香,让人回味无穷,当属第一!见店名普通,店里又只有夫妻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