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我在这里很好

我在这里很好

收录日期:2025-11-20 23:27:36  热度:7℃

历时两个半月的装潢,终于在粉尘、噪音、油漆味里结束了。结算了工钱,主人家请他和他手下的小小装潢队,去小餐馆吃了一顿好饭。主人家知道他们不容易,天天吃大蒜煎豆腐;冬天睡在门窗半拆的工地上,有两位都冻病了;为了赶工,边咳嗽边做木工……今天是他们难得轻松的一天,拿了工钱准备汇去家里。明天,或许他们就去了城市西南角的另一个街区,重新开始敲敲打打的装潢生涯。来时,除了必备的工具,他们只有一条被一个碗一双筷,走时,也如此。吃完饭,他们用家乡话交谈了一会,最后,他用夹杂着淮北土音的普通话对女主人说:大家的意思……老板娘,我们想在你这里拍一张照片,邮回去,告诉父母和老婆娃儿,我们在外面很好,主人家照顾得很周到,好让他们放心……这当然没问题,男主人就是摄影记者,女主人也会暗房操作,冲卷彩印不在话下,他们特意挑选了一流的照相机,替夹着铺盖卷儿的民工,在刚落成的新房里拍下一张张彩照。男主人不停地提醒大家:放松,放松,就像在你们自己家一样……但是,无论如何,土气的花面儿被子,民工脸上苍老疲倦的笑纹,和满室豪华的装潢,无法和谐统一。这里,曾经是他们临时的住处,但毕竟不是他们的家。

印好了照片,女主人一一写信,依照他们歪歪扭扭写上的住址寄给他们的家人。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被窝卷儿,相似的紧张和拘谨表情,一张一张看过去,心软的女主人几乎落泪。他们共同留下的一句话仅仅是:看我们住的房子,家里人可以放心了吧。我在南京挺好的!”至于装潢过程中与杂乱为伍,睡在铺了一半地板的水泥地上,合力用五夹板堵住刚敲去的旧窗,被胶味漆味呛得咳嗽……都不提了,只寄回一笔用汗水赚来的工钱,和一句善意的谎言:你看照片,我很好。为免除家人的牵挂,我们会对他们说:“我在这里很好。”为减轻亲人的担忧,我们会对他们说:“我在这里很好。”为给父母带去一分安慰,我们对他们说:“我在这里很好。”怕影响家里的祥和,我们会对他们说:“我在这里很好。”……

“我在这里很好”——多么深沉、多么朴素的一缕爱意啊!

张籍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曾感动了多少人。本文也写了一个核心细节,农民工在自己装修好的满室豪华中留影,然后把照片跟血汗钱一起寄给家人,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他们把一叠叠厚厚的亲情、一段段沉沉的思念、一串串悠悠的牵挂,安放在这个流溢着温馨的细节之上,在秋风又起的时候,他们朴素而伟大的爱的承担,吹动读者泛起阵阵涟漪的心波。

猜你喜欢

  • 不要凝固了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总是听到,“我是……样的人,所以我这么做是有道理的……”“你还不知道我吗?因为我过去……所以现在我……”“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选择这么做……”听着像成功者垂垂老矣病榻上的自传口述,看着却是一群活蹦乱跳的青春,充满了愕然的反差、黑色

  • 弧线人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又新鲜、令不少青年朋友沉思的问题。为了事业、为了爱情、为了享受、为了创造、为了……这关于人生的种种答案,好像是,也好像都不是。有一天,当我冥思苦想之际,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首诗,那是顾城写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

  • 孤独,也是一桩美事

    一家著名公司的董事长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公司危机均化险为夷,使企业屹立不倒。记者问他:“您令公司转危为安的灵感来自何处?”他说:“林中独步。”我深有感触。有时候我们忙碌了很久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因为我们焦急的情绪和浮躁的心态掩盖了事物的本

  • 当下最好

    时常在想,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豪华别墅,名车座驾?还是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父母健康,和爱的人在一起,有为数不多的老友,有一份工资不高却还算稳定的工作?生活处处有烦恼,人生无处不喧哗,而现在过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生活!许多个

  • 生活没有来不及

    奶奶说:“年轻的时候,婚姻自主刚刚兴起,可我已经嫁人了,只好认命,继续在他们老王家当牛作马,受了你坏脾气的爷爷一辈子气。”真的,在爷爷家奶奶最勤劳也最没有地位,夫妻之间根本没有温情可言,奶奶憋屈了一辈子。妈妈说:“年轻的时候,我特别能干,上

  • 老师的智慧

    毕业那年,老师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整堂课上的气氛活跃,大家问了很多平时不敢问的问题,老师也都一一解答。最后老师说:“你们的问题问完了,该我来问你们三个问题。”同学们喊道:“老师,别说是三个,一百个我们也老老实实回答您。”老师笑着

  • 让生命沸腾

    一个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但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

  • 放弃人生的7%

    美国保险巨头法兰克·毕吉尔刚从事保险业时,出色的推销能力让他在这个行业如鱼得水,但当他充满激情,渴望在保险业里大展身手时,却遭遇了从业以来的第一个“瓶颈”,并被它牢牢困住。毕吉尔想让自己的业绩得到迅速提升,于是他开始起早贪黑地出去跑业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