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如何评价曾巩这个人?散文大家曾巩做过官吗

如何评价曾巩这个人?散文大家曾巩做过官吗

收录日期:2025-11-20 14:10:53  热度:8℃

人物档案

姓名:曾巩

字号:子固

别称:南丰先生

称号:唐宋八大家、南丰七曾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江西南丰

出生时间:1019年

去世时间:1083年

父亲:曾易占

祖父:曾致尧

主要作品:《元丰类稿》、《隆平集》

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和史学家,曾经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他的文学才能极高,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七人合为唐宋八大家,同时又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

只看这一个个的名号,足以知晓其在历史上的评价绝对不低,而他也足够的优秀。他幼时就已经表现出了远超于同龄人的聪慧,幼时读书过目成诵,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作出惊艳长辈,文采极高的《六论》。后来更是受到散文大家欧阳修的赏识,拜入门下,二十岁的时候名声远扬。

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此优秀的一个人自然不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管是时人还是后人,对曾巩的评价都十分的高。

《宋史曾巩传》: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王安石评: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评: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苏辙则赞扬曾巩的学术成就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后世成为理学宗师的朱熹则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曾巩本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的确不低,特别是在散文策论方面,往往有惊艳众人的作品。也不知是因为他太擅长策论,还是因为他不擅长考试之文,总之他的科举之路十分的坎坷,屡试不第。一直到他父亲去世,都未能成功登临进士科。到了后来他父亲去世之后,不得不放弃自己学业,回到家乡,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因为在科举之路上的不顺畅,许多人误以为曾巩未曾入朝为官,所有成就都是在文学学术方面的。但实际上曾巩是入朝为官的,并且他的许多学术成就正是因为他的职务之便,最终才得以完成的。

嘉佑二年,因为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策论为主的原因,曾巩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进士及第,并且因此进入朝堂。嘉祐四年,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开始,后来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知州,后受到神宗赏识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因为学识出众又为为史学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猜你喜欢

  • 并非到处都是坏人

    纽约的老报人协会定期聚餐,席间大家常常讲些往事助兴。这天,老报人威廉比尔先生这个协会的副主席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比尔靠卖报养活自己。那年月,报童有菜园里的蚂蚁那么多,瘦小的他不容易争到地盘。比尔常常挨揍,吃尽苦头。从炎热的夏

  • 一个爸爸诞生一个男人殉难

    一个孩子的生辰是母亲的难日,也是一个男人殉难、一个爸爸诞生的日子。 一个全新的爸爸总是在孩子嗷嗷的哭声中出笼的,孩子的出生意味着一个爸爸的诞生。 诞生一个爸爸需要多少历程?梁实秋说请客忙一天,造屋忙一年,娶妻忙一生。一个爸爸

  • 活在未来

    我有一段时间,终日焦虑。工作停滞不前,感情一片荒芜,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沮丧,谁劝也没有用。后来认识一个妇科肿瘤大夫,他对我说:你为什么不试试活在未来? 因为职业的关系,他每天都要和这个世界上最绝望的妇女打交道。他说:无论她们曾经是谁

  • 这不是理由

    新加坡电台有一个可爱的节目,叫这不是理由。 女孩子说:我不能赴你的约会,因为妈妈不准我晚归。这并不是理由,不过是推辞。 老板说:对不起,我们薪水一律是这么多。那也不是理由,只不过是阁下不值得他破例。 没有时间写作?不不

  • 无所不在的统一情怀

    2004年,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司机是一个30多岁的男人,一上车他就问我是哪里人。 我台湾人。 那个时候,碰到有人聊起台湾,我是非常愿意与之交流的,他又问我台湾出产什么,大概什么温度。我耐心地告诉他,台湾盛产水果,台北冷的时候

  • “奴隶心态”是怎样炼成的

    前几天回老家陕北,返程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据说从榆林到西安的火车票半个月前就卖完了,要走只能找票贩子,每张加30元。于是朋友通过电话和票贩子约好了时间,票贩子很守信,不一会儿就把票送到了我住的宾馆楼下。我一时很高兴,竟然连声道谢,情不自禁

  • 那些鸡肋般的好处

    和家人出去吃饭,满100送30,如果选择打折,贵宾卡也只能8折,我们自然选择返券。消费196元,为了凑整返券,又要了一听可乐,8元,好,60元现金券到手,两张20元,两张10元的。现场不能抵,留下次用,有效期半个月。 为了不浪费手

  • 不为什么想做就做

    身为记者,习惯了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个外国人,一位英国籍的在读博士,本来在艺术学校当老师的,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伦敦搞三维动画,同班同学好多都是在好莱坞里挣大钱的。 这么一个人,十几年前无意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