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毕福剑的善意

毕福剑的善意

收录日期:2025-11-20 15:55:00  热度:11℃

被誉为“第一反串”、“梅大师再世”的李玉刚不能不感谢一个栏目——央视的《星光大道》,自然也不会忘记那个眯着一双小眼睛,一脸坏笑的伯乐——毕福剑。

尽管早就小有名气,并在2005年赴欧洲巡演,火遍欧洲各国,但是李玉刚真正为中国广大观众熟知和喜爱还是在2006年参加了央视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之后。那年李玉刚以甜美的歌声、婀娜的舞姿、俊俏的扮相获得年度季军,成为当之无愧的平民偶像。

当初让李玉刚参赛,毕福剑以及栏目组是顶着相当大的压力的,不少专家对于李玉刚的这种男旦唱法颇有看法,更何况李玉刚还要加上扮相,这可是在国家级电视台,怎么可能这么不严肃呢?搞不好什么“伪娘”之类的词可就要提前流行了!最后毕福剑和剧组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议,请示了多少次领导,用毕福剑自己的话说是“冒着被推下岗位”的危险,把李玉刚推上了台。

当然,值得李玉刚感谢和铭记的还不仅是老毕的发现和力推。

在那次周赛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李玉刚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和河南5岁的戏曲小精灵孔莹PK周冠军。在等待最终结果的时候,老毕问孔莹谁会得周冠军,小孔莹自信地回答:“我!”看得出,小女孩非常渴望这个冠军。

结果出来了,先是大屏幕显示孔莹的“小人”跳了上去。后来导演说是按错键了,重新按键以后,李玉刚获胜了!

激动的李玉刚频频地向观众鞠躬、挥手,享受着周冠军带来的喜悦,头脑空白的他早忘了身边的小孔莹——小女孩早已经梨花带雨,泣不成声了。

毕福剑是抱着小孔莹宣布最终结果的,他显然注意到了李玉刚的失态和失礼,可是他没有了往常惯有的调侃。而是径直把小孔莹递到李玉刚怀里,接着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小孔莹将以反败为胜者的身份参加本月的月赛。”如梦方醒的李玉刚接过小孔莹,轻声细语,好一番呵护和抚慰。这一感人镜头引来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对于毕福剑的善意“救场”,李玉刚一直记忆犹新,心存感激。他说:“这是毕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他让我明白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我们不仅是对手,也是朋友,更何况人家还是一个孩子,我更需要给予及时的安慰和鼓励。”

毕福剑是善良的,这种善良是不动声色、不事张扬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善良,在维护了李玉刚自尊的同时,点醒了李玉刚的失误,并且巧妙地给了他弥补自身失误的机会。难怪李玉刚要铭记一辈子呢。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要是良药既能“利病”。又不“苦口”,那岂不是更受人欢迎吗?

当别人需要提醒和帮助时,以先知者、布施者自居,指手画脚、疾言厉色不是善良:感同身受地在为别人保留一份自尊的同时,不露痕迹地施以援手才是最大的善良……

猜你喜欢

  • 一条横线的激励

    在20世纪60年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敢为天下先,最先使用了坚固耐用、规格统一、且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开创了集装箱货运的先河。 由于统一使用集装箱运输货物,比以前散装运输更经济、更有效,所以世界各国的运输业竞相效仿。 然而,当时负责

  • 我们的青春谁做主?

    最近在一个报社实习,奉命主持一个该报英语周刊上的栏目,叫《翻译秀》。周刊的责编会在头一期的报纸上给出一小段中文,热心读者看了之后把它翻译成英文,然后给周刊发过来。我的任务就是挑选两三个读者的翻译,指出其中的错误,然后给出自己的改译。 报社另

  • 毛遂自荐无非小勇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

  • 以色事人和以貌取官

    眼下,女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难找,但是美女除外,不用统计就知道,漂亮的女大学生肯定比相貌平平的同学就业率高。其实,到找工作的当口,无论男女,相貌都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那些爹娘没有给个好皮囊的,怎么都要吃点亏,不仅今天如此,古代也差不多。看

  • 全才VS专才

    两个中文系的同窗在毕业8年后不期而遇。一个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全国市场总监,年薪三四十万,另一个还在出版社当编辑,编着不畅销的书,一个月五六千元。 然而8年前的情形却迥然相异。穷编辑当时可是系里的头号才子,写得一手好诗,自编自导话剧,文章引经据

  • 大声说话才能胜出

    我在报社做实习生时有幸师从一位见多识广的资深记者,老师洞悉世事,经常在谈笑间不经意地泄露天机。那天,他坐在办公桌前,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人的地位越高,讲话声音就会越低。 其实,好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讲话音量与社会地位间这种微妙的反比关系:贩夫

  • 命名的力量

    可见文字游戏并非永远没有意义。《制高点》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想推动国际资本流向不发达的国家,这首先就要说服国际投资者,于是他们在纽约举办了一场说明会。 不料,主办者慷慨激昂之后,会场反而陷入沉默。之后有人站

  • 光有完美的履历是不够的

    1995年我刚出完一本销售30万册的畅销书,那一年公司赚了很多钱。可是我的出版社仍然是一个小公司,但当下的胜利,让我倘徉在乐观的气氛中,“乘胜追击”是我心中唯一的想法,急着扩充组织与团队成为我最急切的事。 这时候,我跟你一样,接到一张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