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爱上一个人,所以一直一个人

爱上一个人,所以一直一个人

收录日期:2025-11-20 18:07:20  热度:8℃

四五十年前,娟姨才20多岁,那时别人还叫她阿娟。

当时,阿娟的父亲在郊外工作。一天她带着做好的绿豆沙送给父亲,却在半路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画家。画家架着一个画架,看着一片油菜花,不停地涂涂抹抹。阿娟停下了脚步,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谁知这个时候,画家脚一软,直接晕倒在地。阿娟赶忙走近一看,原来在烈日之下曝晒太久,画家中暑了。阿娟把他拖到树荫下,扶着他的头,给他喂绿豆沙消暑。第一次,阿娟离一个男人这么近,她发现,原来男人的睫毛可以这么长,比自己的还要长。

过了一会儿,画家终于缓过来,他说:“这是我喝过的最好喝的绿豆沙。”

为了表达感谢,画家表示要给阿娟画一幅画像。于是,接下来的几天,画家每天都会带着画架画笔,阿娟每天都会带着绿豆沙,相约在油菜花地边。

也许是出于一种默契,这幅画的进度异常缓慢。

两人更多的时间都拿来聊天,画家给阿娟讲他四处游历的见闻,阿娟给画家讲她从小到大的糗事。

两人每天分手前,都会相约第二天再接着在这儿见面,继续画画。但有一天,画家说:“明天不用在这儿见了,这幅画完成了。”阿娟难掩失望。画家接着说:“明天我会带这幅画去你家,作为给你提亲的礼物。”阿娟一听,娇羞地点头。这晚,阿娟整夜未眠。

第二天,阿娟提着画家爱喝的绿豆沙,在约定的巷子口等了他一天。

画家没来。阿娟想,一定是因为下雨了,他才没来;一定是因为路上摔跤了,他才没来;一定是因为有事耽搁了,他才没来。他明天一定会来。所以之后的每一个明天,阿娟都拿着一个小凳子,提着绿豆沙,继续等他。

沒想到一转眼,快50年过去了,阿娟也变成了娟姨。

我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动,当场跟娟姨表示:“只要我有空,我就来陪你等,让你不无聊。”

娟姨笑了笑,说:“没事,想着他就不无聊。”

这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没想到,这么传奇的爱情故事竟然就在我的身边。之后的一个周末,我去陪娟姨等画家,我翻看着小说,她则一直痴痴地看着前方。

等晚上我跟娟姨分别自己回家的时候,突然一个邻居大妈把我给叫住。

大妈说:“你是不是又听娟姨说她的爱情故事了?哎!你别信她的那些胡话。”

我很诧异,大妈接着说:“我认识她几十年了,这娟姨呀,年轻的时候长得并不漂亮。20多岁的时候,同年纪的姑娘都结婚当妈妈了,都没有一个男人看上她,更别说上门提亲了。后来,她的妹妹都出嫁了,碍于情面,她总撒谎说有这么个未婚夫,但几十年了,人影也没见着一个。”

这时我才知道,周围的邻居早就把娟姨的等待当成一个笑话。我恼恨他们对娟姨的凭空猜度,想要反驳,却看到娟姨的妹妹就站在不远处,看来已经听到了一切。我想娟姨的妹妹自然会维护娟姨,没想到她却默默走了,似乎在默认邻居的说辞。难道娟姨真的是骗人?

从此以后,我还是会看到娟姨拿着小凳子,提着保温瓶,走向巷口的背影。但我却再也没有陪她等那个所谓的“未婚夫”了。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一年,我们这块片区要拆迁了。

陆陆续续,我们都搬走了,整个小区只留下了一个钉子户——娟姨。不管地产商开出什么样的条件,她就是不搬。就算推土机都开到家门口了,她还是不搬。

后来,娟姨的妹妹要跟着子女一起移民去美国,想带着娟姨一起出国居住,也未劝她。

但娟姨还是摇摇头,说:“我跟他约好了,要在这儿等他回来。就算推土机从我身上碾过去我也不搬,万一他找不到我怎么办?”“他不会未找你的!他根本就不存在!”娟姨的妹妹一气之下脱口而出。邻居们马上窃窃私语起来,看吧,娟姨果然是在撒谎。娟姨反驳道:“我没有撒谎,我没有,你是我妹妹,你还不相信我吗?”娟姨的妹妹难过地说:“我知道你没有撒谎,因为这些都是病呀。”娟姨的妹妹告诉了我们真相。

那一年,战争爆发了。她们一家人往城郊逃难,慌乱之中,娟姨从山路上摔了下去,滚到山下,头撞到了石头,伤了脑子。醒来之后,就开始胡言乱语,跟大家说她有未婚夫,要等她的未婚夫。本来妹妹也想劝劝她,告诉她真相,告诉她这只是她的臆想和幻觉。但是在战乱中她们失去了爹娘,妹妹也早就嫁了人,而她孤家寡人一个,有个念想也好,便随她去了。但是没想到,这个幻觉50年了还没醒。

现在,妹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姐姐守着一团废墟、一个虚无的幻觉过完最后的人生。所以,她告诉了娟姨真相。娟姨失神一样地摇头,说:“不可能,不可能……”妹妹问她:“你说你有这个未婚夫,你有什么证据吗?照片?书信?信物?你除了编造的回忆,还有什么?”娟姨想了好久,但她确实拿不出一点证据,她最后无力地坐下,喃喃自语:“是病,是幻觉……”

说着说着,突然娟姨泪流满面。

这一刻,娟姨发现她等待了半辈子的是病、是幻觉,而不是爱情。

当天,娟姨就跟着妹妹搬走了。从此,我跟娟姨再也没有了联系。

又过了两年,已经到了1994年,我因为办事恰好路过曾经的住处,一时间很怀念,便下来走走。这里早已改建成高楼,但走过曾经的巷口,我还能清晰地想起,娟姨以前就是走到这里,然后坐在她的小凳子上,抱着绿豆沙,眼巴巴地等上一天。但如今,这里早已空空如也。娟姨的梦醒了。

我正想转身离开,突然一个穿着干净整洁西装的老先生出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是文质彬彬,手上拿着一幅用牛皮纸包好的画作,站在巷子口,四处张望。

我虽然从未没有见过他,却又好像见过他很多面。

我不愿意去相信,直到老先生问道:“你认识阿娟吗?算起来,她现在也该70了。”老先生拆开牛皮纸,露出那幅油画,画上是20多岁少女模样的阿娟,一双眼睛似乎会发光,嘴角上翘,灵气逗人。别人说娟姨年轻时一点也不好看,但在他的笔下,娟姨是最美的。

这一刻,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那个画家——娟姨的未婚夫。他是真实存在的人。当年,他本来第二天要去提亲的,谁知道老家已经爆发了战争,他打算安置了家人再来接娟姨,哪知道一路逃难,离娟姨越来越远,最后去了中国台湾;他始终未娶,一直盼着回去接娟姨,但最后过了几十年,才终于能第一次重回故土。他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这里。但他不知道,娟姨已经搬走了,已经出国了。

我同情他。我更同情娟姨。因为陪伴她几十年的并不是幻觉,而是真正的爱情。曾经有个人真心爱过她,但她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因为她拿不出所谓的“爱情证据”,她输给了我们的“言之凿凿”。我红了眼睛,准备告诉老先生这一真相,正张口的时候,却看到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一手提着小凳子,一手提着保温瓶,向我们走来。

娟姨!原来她没走,她还在这里,她还在等待。她怀疑过,然后选择了相信。也许对有的人来说,爱情并不需要证据,因为思念不会说谎。

娟姨走近了,发现了老先生。50年后,两位老人终于见到了彼此。两人对视着,我能预想到,之后会是多么感动人心的拥抱和痛哭,因为这值得惊天动地,值得撕心裂肺。

娟姨终于开口了。

娟姨问:“怎么来这么晚?”老先生说:“对不起,路上有事耽搁了。”娟姨给老先生倒上一杯绿豆沙,说:“这么热的天,快喝吧。”老先生把油画递给娟姨说:“你看看,满意吗?”两人没有哭,没有闹,平静得仿佛她只等了他5分钟。两人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熟悉得仿佛他们昨天刚分开。如果爱情需要证据的话,我想,这就是。

或许你的爱情需要蛛丝马迹,需要步步推理。但有些人的爱情并不需要。爱就是爱,无法解释,也无法抗拒。对于娟姨,她甚至不在乎时间。当爱没有证据,当所有的人都在怀疑的时候,她始终选择坚信。即便她老了。

“我不是在等爱情,我是在等你。”

猜你喜欢

  • 少年总裁张伯宏

    少年张伯宏的履历表就像格林童话:当同龄人在为黑色中考焦头烂额时,15岁初中毕业的他远赴洛杉矶学习音乐制作;17岁“洋”装穿在身的他又回国,玩土得掉渣的音乐《北京土著》;在娱乐圈刚崭露头角,荣登中国TOP排行榜第一名时,他又华丽转身,18岁就

  • 找打的李小龙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何进步,避免挨打,这是每一个暂时落后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李小龙初学武术时,也避免不了被动挨打的命运,但他的超人之处在于挨打之后不是退缩逃避,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韬光养晦、独善其身,而是变被动为主动,继续到胜利

  • 陈维伟:也曾年少,也曾狂

    那一年,他19岁,只身来到深圳闯荡。短零露淳兮。有美一人,清扬婉短一年,他积累到人生第一桶金。当时的印刷业正红火,他就承包了一家印刷厂。干了两年,他又转而卖电脑……几乎是看到哪个行业赚钱,他就赶紧迎上去。看到有人在房地产行业捞到了大把的钞票

  • 郑恺:青春做伴,正在路上

    郑恺于1986年出生在上海,儿时的他就对表演感兴趣。在幼儿园,他经常表演节目,在毕业典礼上,还参与表演了朝鲜舞,老师们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中学时期,由于他阳光俊朗、性格活泼,一进校就成为文艺骨干,在学校的开学典礼、文艺会演等活动中当主持人,

  • 独立名格

    台静农先生有个名号,叫鲁迅嫡传弟子。这名号含金量极高的,顶着这帽子去开讲座,最少可开出一小时1万元的身价来。只是这名号,既非鲁迅所喜,鲁迅先生一向不太喜欢以粉丝数冲大V;也非台先生所愿,鲁迅逝后,台先生再也不“遥想当年”,将曾与鲁迅先生的交

  • 欧阳晔智破杀人案

    欧阳晔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叔叔,曾任刑部郎中,为官清廉,秉公执法,处理过许多疑难案件,为世人称道。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欧阳晔到那里之前,就有一百多件案件积压在案没有得到解决。欧阳晔上任伊始就开始着手处理这些积

  • 演员救戏显智趣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不仅具有精湛的演技,而且还具有临场不乱的经验。有一次,他饰《黄金台》中的田单,因为赶戏匆忙,出场后才发现忘了戴纱帽。台下观众一见,正感诧异,却不料他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念了一句“国事乱如麻,忘却戴乌纱”的引子。单此

  • 划自己的船最幸福

    他没有上过一天的音乐学院,却能写出下载量超千万的当红歌曲;他在词坛拥有和方文山几乎一样的地位,却始终不愿意离开家乡贵州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个奇怪的人就是张超,著名音乐制作人,一位清瘦的“80后”小伙子。众所周知,张超在音乐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