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老兵情怀

老兵情怀

收录日期:2025-11-20 15:12:08  热度:9℃

1979年9月,入伍不到一年的他跟随部队来到新疆天山深处,加入到了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大会战中。那一年,他20岁。

1980年4月8日,一个他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正在深山里紧张劳作的他们被暴风雪围困,狂风很快就把他们与外界联络的电话线给扯断了。他们一行几个人奉命到山上去给部队送信。那天,与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另外三名战士,带队的是他们刚成为预备党员七天的班长郑林书。

为能顺利完成任务,他们轻装上阵,只带了一支防备野狼的枪和30发子弹,还有二十多个馒头。他们原本想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到达山上的筑路工地,谁料天有不测风云,才出发不久,原本就恶劣的天气变得更加无常。肆虐的狂风裹着大团的雪花从高处俯冲下来,气温骤然下降,最低气温竟然达到零下三十多度。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他们踩着脚下厚厚的雪,几乎是连滚带爬地缓慢前行。那样的恶劣天气,再加上上山时带的给养不足,大家的体力消耗得很快,没多久,就个个筋疲力尽了。

4月12日下午6时,他们已在风雪中艰难跋涉了四天,筑路部队的工地,却连影子也没看到。严寒,疲惫,饥饿,如同三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恶魔一齐张牙舞爪朝他们扑来。有人撑不住,要倒下,又被身边的战友强行拉起来。他们都很清楚,这时候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带来的给养,只剩下班长郑林书包里的最后一个馒头了。推来让去,那个馒头,却是谁也不肯吃,谁都知道那个馒头的分量——吃了它,也许就有了生还的希望。

“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你是新兵,年龄最小,馒头你吃!这是命令,你必须无条件服从!”争论到最后,班长郑林书发了火。那个冰冷的馒头,最后就到了他的手里。他就着雪花与泪水,一口一口将那个馒头咽了下去……

班长郑林书没能撑过那天晚上。临终前,班长拉着他的手说:“我死后,就把我葬在附近的山上,让我永远看护着部队和战友……”班长倒下了,副班长罗强继续带队前行。不久,副班长也倒下了,只剩下他与另外一名战士在风雪中蹒跚前行……那天夜里,他们两个人被严重冻伤,也倒了下去,所幸被附近的哈萨克牧民发现救起。之后,他在医院度过了四年漫长的时光。那场风雪,给他的身心都留下了永远的创伤。它夺走了他的健康,也夺走了他最亲爱的战友。

1984年,他作为一名二等甲级残疾军人复员回到老家,当地政府给他安排了不错的工作,家中父母也操持着为他娶妻生子。他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可他的心事也一天天重了起来。他想起了倒在天山深处的战友,想起老班长郑林书临终前的嘱咐,他太想回去看看自己的老战友了。当他把自己重回天山为老战友守墓的想法告诉家人时,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放着这么好的小日子不过,要跑到那么艰苦离家那么远的地方去受苦。可当家人听他含泪讲了那些生死风雪夜的经历时,所有的人都沉默了。妻子默默地收拾行装,她说她会陪他一起去,跟他一起陪着他那些长眠地下的战友,一生一世。

就在离班长墓地最近的山坡上,他们盖了三间房,又陆陆续续在周围开出了二十多亩荒地,种上各种庄稼,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的间隙,他会到老班长的坟前,拔一下坟茔上的草,默默地坐在墓前抽一支烟,同老班长说一会儿话。时间一晃,他的满头青丝就被染成了白发。二十多年的光阴,一生最好的光阴,他都交给了那片沉默的土地。可他不悔,不寂寞,因为在不远处的山坡上,老班长在陪着他,他也在陪着老班长。

2007年,经过多方努力,他将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那里的管理员。他激动地说:“从此以后,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终生守护着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而牺牲的战友们了!”

猜你喜欢

  • 忽然想起我爹

    我爹并不是我爹。在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我,就找了个保姆,把我寄养在保姆家。我喊保姆为“婆”,我爹是我保姆的丈夫,我自然就唤他“爹”(在当地,爹是爷爷的意思)。我爹姓吕。他生得高大威猛,一脸“天花”留下的痕迹,便有了外号

  • 鱼的语言

    父亲看着它,伸出手指,轻轻拂过它冰冷的鱼鳞,笑了笑,闭上眼睛,嘴唇微微翕动,戴维俯身上前,听清了那句飘散在空中的话。戴维的父亲是个钓鱼高手,生性沉默寡言。戴维大学毕业,母亲寄来一封四页贺信,为他骄傲;父亲送给他一条刚从河里钓来的三文鱼。戴维

  • 最亲的人,还在原地等你

    唯独亲人,我们知道,无论多久,都会等下去。1从小到大,跟亲人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等我”。小时候嘴甜,说得也好听——“等我长大了,赚了钱,都给你。”“等我将来,一定找个孝顺的儿媳妇。”“等我到了三十岁,没事儿就带你出去旅游,想去哪儿去哪儿。”

  • 请你挡在我的面前

    19岁之前,我从未见过父亲放声大笑,他沉默寡言,如果能用手势表达,他就决不会开口,他的嗓音沙哑难听,带着极为浓郁的燕赵方言味道。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人,据说母亲在生下我后就失踪了。奇怪的是,父亲从未寻找过母亲,也没有人在父亲面前提起过母亲,这

  • 父亲啊,让我们来世对饮

    农历七月十一,父亲的祭日。父亲离开的时候,我23岁,按说已经成年,但在从父亲得病到去世的20天里,我完全懵懂成一个孩童。父亲最初的检查,是在当地的小镇医院。设备相当简陋,但父亲病入膏肓已经是一目了然。医生写了一纸假的诊断,交给父亲。然后把我

  • 我也是一个父亲

    他32岁才走进婚姻。次年,喜添贵子。爷爷给孙子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耀祖。耀祖一周岁被发现患了先天性智障。四岁那年,他被车祸夺去了生命。痛失幼子,对这个家庭是一场沉重打击。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吃饭,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相互都不敢对视。只有他偶尔

  • 父亲哭了

    一那一次,他来我在县城的家,带了大包小包的农产品,蹲在门口的一角,“吧嗒吧嗒”地抽烟,焦急地等我。下班回家,远远地看到他,我就直奔过去,边开门,边埋怨他:“爸,怎么来了也不说一声?我去接你呀。”他“嘿嘿”地笑着:“怕给你添麻烦,再说,我自己

  • 迟迟不开的家门

    自从在城里结婚后,乡村的老家似乎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老家离城里并不远,百十里的样子,那里曾是他求学时无限惦念的地方,可当他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又迅速把乡村忘记了。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路上的颠簸让在城里娇生惯养长大的妻子怨声不断。刚到村口,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