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三洋总裁井植薰

三洋总裁井植薰

收录日期:2025-11-21 00:18:39  热度:8℃

三洋总裁井植薰

1兆日元,既是三洋公司由小变大,跻身日本乃至世界家电行业前列的标志,也是对三洋公司总裁井植薰卓越经营才能的最好嘉奖。

在艰苦的学徒生活时期,胸怀大志的井植薰牢记小学老师浜野先生“今后要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的教导,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放松学习。他先后坚持读了8年夜校,前4年学机械制造,后4年学商业会计。机械加算盘,培养了他用数字来考察事物的习惯,也为他涉足电器制造行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井植薰在松下公司一干就是24年,从学徒到三等职员,从分厂厂长到公司常务董事兼制造部长,成了松下公司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他遏制不住埋在内心多年的欲望,一心想追求属于他自己的事业。1949年底,他向“大老板”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辞呈。这对姐夫松下来说,是一个打击。他一再挽留,反复询问辞职的原因,并动员几批说客对井植薰做工作。

尽管井植薰也不愿意离开用全部青春年华奉献过的这块“故土”,但男子汉既然决心已定,就难以改变,他要从零开始,自己去闯一番事业。

当时,收音机已有普及的趋势,前景十分广阔。但由子政府对收音机征收30%的高税,售价偏高,老百姓宁愿自己买零件装配,也不买成品,从而形成收音机销售数量下降的奇怪现象。井植薰认为,只要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生产出质量上乘而又价格低廉的收音机来,销路肯定会打开。

在当时日本市场上,一台5灯收音机的零售价在1万日元以上。作为同行业小弟弟的三洋电机,要战胜老牌厂商,就必须把价格降到1万日元以下。

首先,井植薰制定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年产量为7.8万台。而当时生产收音机的头号厂商松下公司,普及型收音机的年产量也不到5000台,一般厂家更在3000台以下。如果这个大批量生产的计划能够成功,那么生产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低,价格便具有竞争力。

其次,真空管是收音机的心脏,它的价格要占收音机出厂价的8%左右。如能争取到真空管专业厂家的理想价格,收音机成本下降也就有了保证。井植薰找了几家厂商,结果都碰了壁。他决定改变谈判策略,采取迂回作战的技巧。

井植薰找到新日本电气公司的片冈总裁,对他说:“我们三洋公司打算生产收音机,问题是真空管的价格,你能否按我收音机的出厂价的10%卖给我?”片冈眨了眨眼,带着疑惑的口气问:“那么你的收音机打算卖多少钱呢?”井植薰笑着说:“这是企业秘密,我将在收音机首批销售日前一天晚上告诉你。”

“什么?”片冈被弄糊涂了,“这样的生意我可从未做过。”但他毕竟是个商人,他当然知道真空管的售价一般是整机的8%,而井植薰出的是10%。他盘算后,说:“按出厂价10%定价这个条件我答应,只是你不能把收音机价格定得太低。”井植薰大笑起来:“这是收音机嘛,价格哪能太低呢?太低了我赚什么钱?我有钱赚的话,你不也有10%的份额吗?”

这种谈判方法虽然有点像在打哑谜,但却充分考虑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双方都有利可图。因此,片冈在考虑再三后,报出了价格的下限,不低于600元。这是接近成本550元的极限价,如果井植薰一开始就明说出600元的买入价,那么谈判十有八九要破裂。当然,井植薰这时心中盘算出厂价已是7000元左右,这个价格既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不会辜负片冈的大力协助。于是,真空管价格的谈判已圆满解决。

最后一个难点是外壳设计。当时的收音机,都是清一色的木制外壳。由于制作复杂,大部分为手工操作,一年内要生产出7.8万个木壳,难度相当大,且成本也很高。这时恰逢塑料工业在日本突然间崛起,并植熏灵机一动,用塑料做外壳,不是又漂亮又便宜吗?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积水化学公司商量,经过多次试制,第一台用塑料外壳装配的收音机终于制造出来了。

1952年3月,三洋公司生产的SS-52型收音机上市了,商店的零售价为8950元,大大低于日本国内同类型收音机的价格,而且塑料外壳非常新潮。这种“价廉物美”的收音机很快就赢得顾客的青睐,三洋电机由此也声誉鹊起,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三洋的大名。三洋新型收音机的销售直线上升,当年就达7.7万台,第二年又猛增一倍,达15.8万台,市场占有率跃居日本第二,仅次于松下公司。

井植薰立刻明白了:“大哥的意思是让我们研制洗衣机吧。”

从此,他带着大家开始研究各种国产及进口洗衣机,从产品的安全性能、使用方便程度以及廉价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试验,好端端的一个经理室经常被弄得湿漉漉的。经过几十天的奋战,三洋公司终于研制出了桶状搅拌式洗衣机。

正当他们准备批量生产时,传来一个信息,英国胡佛公司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涡轮喷流式洗衣机。以往的洗衣机都是搅拌式,靠搅拌翼的旋转来洗涤,而喷流式则是通过涡轮旋转产生强烈的漩涡状水流进行洗涤,对衣服磨损小,且去污力强。这无疑是洗衣机的新飞跃。于是他们断然决定,停止搅拌式洗衣机的生产,立即转向研制喷流式洗衣机。

继推出价廉物美的收音机、洗衣机之后,1955年三洋公司的14英寸电视机问世,同样是以价格便宜大受顾客的欢迎。当时,日本电视机价格一般为每英寸1万日元,三洋14英寸电视机以不到10万日元的价格出售,售价下降1/33之多,很快便占领了市场。

到了50年代中期,日本社会形成一股仿效美国式文化生活的浪潮,家庭生活追求丰富多彩、便利充足。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被称之为“三大神器”。因此,三洋电机如果要成为第一流的家电制造商,还必须把目标瞄准到电冰箱上。

为在电冰箱方面有所突破,井植薰把大批电机、冶金、化学和物理专家和技术人员请进来共同研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三洋公司富有独创性的电冰箱终于生产出来了。这种冰箱上有一项了不起的专利,就是发明了磁性门封以代替插销。以前的冰箱门都装有插销,门关上后就得用插销闩上,否则就会因门关闭不严而影响制冷效果。这种插销式冰箱不仅使用不便,而且缺乏安全性,曾发生过好几起小孩钻进冰箱玩耍,外面人不知道而随手将门闩上,把小孩活活闷死在冰箱里的事故。三洋公司首创磁性门封,杜绝了闷死人的悲剧,无疑是冰箱设计上一次小小的革命。以后,所有的冰箱都采用了这项技术。更值得三洋公司骄傲的是,这项专利诞生之日,他们就向社会全部公开,目的是让所有的冰箱都能防止悲剧的重演。这种时时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受到世人的赞扬。

1959年7月,井植薰到美国去考察,他发现美国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所到之处,幢幢大楼的窗户从早到晚都紧闭着。他一打听,原来美国已经完全普及了空调机。而在日本,一台小型空调机的售价就高达30万日元,一般老百姓都望而生畏,远远未到普及的程度。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生产出优质低价的空调机来,让它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1961年夏天,日本掀起了一股空调机热。三洋公司及时推出了独创的分体式空调。在这之前,日本的空调都是窗式的,噪音大而且安装十分麻烦。三洋分体式空调,把设备分为两部分,将压缩机部分安装在室外,空调机运转时室内显得很安静,而且安装极其简便。分体式空调上市时,虽然价格比窗式空调高出将近一倍,但顾客经过比较,大都选择了分体式空调。三洋分体空调连连旺销,迫使其它老牌企业也仿效他们生产起这种新型空调。很快,分体式空调就占据了80%的空调机市场。

三洋公司再接再厉,又推出了冷暖两用空调,一改以往空调只有制冷功能的观念,使空调机几乎成了一年四季都在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三洋电机在建立后短短10年内,敏锐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不断创新,出奇制胜,为“创造新生活”连续走出蜚声全社会的4步妙棋,生产出新型的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机,从而奠定了在全日本家电行业中领先的地位。

三洋公司名称的原意,是要发展成为一家面向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型国际性公司。创始人并植薰及其大哥井植岁男当年的这个梦想,现在可以逐步实现了。

1959年,三洋出口的半导体收音机总量已超过日本所有的老牌企业,遥居全日本第一。三洋产品在美国市场成了最受欢迎的产品。

进入60年代后,井植薰在香港建立了三洋分公司,成了三洋在海外的第一家子公司。随后,三洋又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肯尼亚、加纳、加拿大、巴西、美国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到80年代末,三洋在世界各地已经拥有101家从事制造或销售的子公司及孙公司。三洋电机海外企业的直接生产销售总额为5000亿日元,雄踞全日本榜首。整个三洋集团的年销售额也高达1.5万亿日元(约合110亿美元)以上。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横跨三大洋的跨国集团公司。

三洋公司作为日本家电业的后起之秀,在短短40多年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它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井植薰在他总结公司经营思想的《成功源于探索》一书中,第一句话就说:“何谓经营之本?我认为是造就人。”重视人的作用,本是松下公司的经营思想。井植薰从“松下”出来时将这一思想带到了“三洋”,并加以发展完善。他认为,一家成功的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造人”是比造产品更重要的事。只有“制造”出优秀的企业人才,才能由这批优秀人才去开发、制造、推销优质的产品。

要想造就他人,先得塑造自己。井植薰响亮地提出“制造社长”、“制造总经理”的口号。他自己就是一个塑造自己的楷模。举一个例子来说,他每天上午去公司上班的时间可以精确到秒的程度。天长日久,公司大楼的门卫竟然把他当成了标准时钟,每当他的身影出现在公司大门前,门卫就会有意无意地伸手看自己的表,嘴里老是“真准时啊”地说个不停。他这种持之以恒地严格遵守公司纪律的做法,为全体员工起到了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

在庆祝三洋电机创立30周年的日子里,井植薰没有举行招待会,也没有做广告大肆庆祝,而是投资30亿日元,在神户市盐屋建立了一座三洋电机教育训练中心,作为培训干部的基地。

实际上,井植薰本人正是一名人才自我培养的典范。他把自己比喻为一条蚯蚓。他认为,人应当像蚯蚓那样,永远不知辛劳地在漆黑的泥土中探索,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耕耘的事业,为后人留下一片片松软的沃土。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倾注了大半辈子的精力创立和发展了三洋公司。1985年,当他从总经理的职位上退下来后,仍然无时无刻不在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殚精竭虑。1987年8月13日,年已77岁的井植薰先生在认真处理完一件三洋产品的质量问题之后,骤然去世,应验了他“将死在工作中”的预言。

猜你喜欢

  • 那些属于母亲的忧伤

    1领结婚证的日子是撞来的——清早醒来,突然觉得9月9日是个好听的日子,给母亲打电话:“我今天去领结婚证好不好?”她还是那么无所谓的样子:“迟早都要领,自己看着办吧。”我以为,她是真的不在乎。自民政局出来,又给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妈,我结婚

  • 为爱认输

    1从小,我的身体不好。母亲带我东奔西跑去看病,末了,钱花光了,病却仍是缠在我身上。八岁那年深秋,父亲又一次带我离家看病。昏黄的灯下,母亲准备着我要带的衣物,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父亲留意我的衣食冷暖……我趴在窗台上,看着外面飘落的树叶,心里有些难

  • 浴着光辉的母亲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停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

  • 一碗汤圆

    我打工的地方离老家七十多公里,坐车一个多小时。但我不常回家,总觉得回去没什么事可做。最初几年,每逢周五,一大早第一个打来电话的必是父亲,通话都非常简洁:“你回来吗?你妈让我问你一下……”不会超过20秒。我说要回家,那边就会传来高兴的声音:“

  • 奶奶在,天堂在

    那些日子,我们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泪,但是我们在一起,我们努力地同命运运抗争着。1妈妈,我不知道你在哪里,可是,我一定要给你写这封信,因为,奶奶病了。当她躺在床上,无力地闭着眼睛不吃不喝时,我的天塌了下来。是的,妈妈,我生病,我的天没有塌,因为

  • 手心手背有多远

    我叫鲁小莫,我姐姐叫鲁大莫,小时候在村里,大家都说,看这姐儿俩,一个比一个俊。我的理解是:我长得比姐姐俊。那时我的小辫上比姐姐多一对蝴蝶结,那是六岁的姐姐每早给我梳头时戴上的。妈妈是村小老师,根本没有时间顾这些事,而将头发剪短我们又不愿,于

  • 父亲的好脾气

    两年前的一个黄昏,苏珊放学后,哭着跑回了家。跑回家的第一句话是,这学,我不上了。其时,父亲正在客厅里给心爱的二胡调弦,转动弦轴的手,突然像被扎了一下,收回来的时候,碰得弦弓发出“吱扭”一声响。父亲问,怎么啦。父亲的脸黑黑的,惶恐的心,就悬在

  • 婆婆,我们是前世的姐妹

    婆婆,你为何像个童养媳还没见过婆婆,就开始穿她给我织的毛衣,吃她精心为我制作的泡菜。毛衣又漂亮又暖和,泡菜姹紫嫣红地装在玻璃瓶子里,看着都香,同事们羡慕得眼绿,我心里是满满的幸福。后来,丈夫费尽周折把我调过去,在那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城里,我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