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华国锋最后的遗憾:没看上北京奥运

华国锋最后的遗憾:没看上北京奥运

收录日期:2025-11-20 18:46:44  热度:8℃

华国锋最后的遗憾:没看上北京奥运

作者:韩凯

京西皇城根南街9号院,微风拂过院内的葡萄架,茂盛的绿藤沙沙作响。和它们朝夕相处的主人华国锋,生前就住在这里。

一刮风,华国锋就急忙出门捆葡萄

葡萄,是有关华国锋退居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

华国锋的妻舅透露:早在1983年,华国锋就到北京郊区找了好几个葡萄园,学习如何种植和管理葡萄。华老的外孙女王苏佳说,那些种果树比较好的地方,比如香山、植物园,其工作人员有时也会跟华国锋切磋一些果树种植方面的经验,包括葡萄。

1988年4月,笔者曾陪父亲一起拜访华家,院中支着两个很大的葡萄架,当时华老介绍,这里最多曾种着五六十个葡萄品种。到了收获的季节,不仅全家人共享,还要送给部队的战士。“味道真的很不错”,王苏佳回忆起往事就眼圈发红。

华老虽与种葡萄结缘,自己却几乎不能吃,因为检查出患了糖尿病,他的饮食被严格控制。每天的主食被控制在2两8钱:早上5钱,中午1两3钱,晚上1两。但有时候也会破例。有一次吃饺子,华老吃了十多个,还想吃,经夫人韩芝俊的批准,才又给了两个。这位与华国锋一起生活了近六十年的老人,自称是华老的“老保姆”、“老护士”,料理丈夫的生活一直极为细心。

王苏佳认为姥爷对葡萄的判断力非常神奇。“这葡萄还没长出来,他就会告诉你,它在什么时候会长成什么样。”力所能及的时候,华国锋便亲自管理这些葡萄架。到了力不从心时,他就在一旁指挥,由司机、厨师、医务人员和警卫战士完成修剪的工作。最忙的时候是遇上刮风的日子,“一刮风,他就急忙出门捆葡萄。”除了葡萄,院内还种了其他的果树,樱桃、苹果、李子、桃、核桃等,一进这个院,满眼都是绿。果树下韩芝俊开辟出很多小菜园,品种繁多:苦瓜、丝瓜、南瓜、辣椒……有一年的丝瓜足结了600多斤。日常的供给绰绰有余,还晒制了菜干,供淡季使用,并赠送一部分给友人。

没看上北京奥运是最后的遗憾

在这个绿意盎然的院子里,韩芝俊每天五六点钟就起床,先是在庭院中的菜园里劳作,半个多小时后把华国锋叫醒。华老醒来后,一般会在院子里走一圈,或者在屋子里坐一坐,就到了早饭时间。

据王苏佳介绍,华老的早餐以牛奶为主,有时会加个鸡蛋羹,但他一直习惯在牛奶里放一勺或半勺咖啡。主食有时吃点馒头片,或者油分较少的麻花,华老的牙口很好,馒头片喜欢吃烤得很硬的那种。菜则以圆白菜为主,或者炒洋葱。吃完早饭,华老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看报上,有党报,还有都市类报纸。他看报纸很痴迷,“有时候叫他吃饭,都叫不动他”,王苏佳说。午饭则以面条为主。据跟随华国锋20多年的厨师谢师傅介绍,山西的那些面食像莜面、猫耳朵、刀削面,华老都爱吃,还喜欢吃羊肉臊子——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的华国锋,一辈子都在吃家乡的面食,说话也是满嘴的山西口音。

午饭过后,华国锋一般要午休到下午4点。如果身体允许,有时会见一到两拨客人。据儿子苏斌说,几位原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的后人,都与华家保持着联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则以慰问居多,有时候也会通报一些人事安排。苏斌说,父亲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你们干得好”,并且能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这些到访的客人,事先要跟华的秘书曹万贵约好。曹从1968年华国锋还在湖南任职时就开始跟随华,整整40年。对于这个自己服务一生的老上级,曹万贵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他胸怀很宽广”。

华国锋的晚饭则很简单,喝点粥,吃点饭,有时吃个烧饼,粥以二米粥和南瓜粥居多。接着他会看看《新闻联播》,王苏佳说这一习惯雷打不动。晚饭后华国锋必定在院子里散步,每次散步也总是一家三代一齐出动。同住一个院子的领导人和他们打招呼时总说,这是幸福的一家子。

晚年话题从不涉及国内政治

除了散步和练气功,练字是华国锋晚年的一个锻炼项目。苏斌说,父亲去世前的那几年一直潜心练字,技艺大有长进;跟一些书画名家也多有切磋,启功就对他的字给过很高的评价。有时他还会参加一些小型笔会和书法家协会办的活动。

华国锋在政治上如日中天的70年代中后期,他的题字曾经获得广泛赞誉。引退后,华老的墨迹也渐渐消弭,只留下“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字,仿佛在辉映历史。不过近些年,华国锋的字又有风生水起的趋势,在一些风景名胜,如湖南张家界、陕西华山和山西壶口,都能看到他的墨迹。行内人评价华老的字为“浑然大气、骨力尽现”。他在85岁时写的“清静”二字,见过的人普遍评价为大气、从容、很见功夫,如今高悬在华家会客室的中央。他的作品拍卖行情日渐看好,也多被人收藏,有一幅字,有人出价到150万元。

有人练字意在静心,但华国锋心里似乎一直很平静,接近他的人都说他比较能想得开。多年来,华国锋的话题从不涉及国内政治。苏斌说,一有人在他面前说起以前的“那些事儿”,他就摆手不听。直到去世,华国锋脑子都非常清楚。厨师谢师傅对华老的记忆力印象深刻:有些以前来的人,家人和他们都记不得了,华老还记得很清楚。

华国锋退下来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待遇,有一个警卫班专门为他服务,“国家在各方面还是很照顾的”。对于子女,华国锋一般不会严厉批评,但会要求他们好好努力,“一直都鞭策我们”,王苏佳说,“他还要求我们做个节俭的人。”华家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厨师做饭,孙辈洗碗。华老的几个孩子,既没有出国的,也没有靠家里关系经商发迹的,都本分朴实。大儿子苏华,在空军某部,现已退休;二儿子苏斌,在北京卫戍区,也已退休;大女儿苏玲,在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任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二女儿苏莉,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干部,被安排担任华国锋的生活秘书。

每年有两天必去毛主席纪念堂

华家的客厅很高很大,足有七八十平方米。客厅里摆放的家具很普通,地毯是由几块接铺起来的,墙上挂着已经发黄了的旧友书写的书法作品,整体上简单而洁净。客厅的中间摆着一圈灰布包裹的老式沙发,让人联想起毛泽东当年接见外宾时的书房。客厅的南面有七八个书柜依次排开,只是书不如毛泽东那里多而杂。右边是马、恩全集,百科全书,工具书,左边则是一些线装的古书。

猜你喜欢

  • 会说话的头颅

    一个猎人在灌木丛中捡到一颗老人的头颅。他就问:“你怎么会到这里来的?”头颅回答:“是因为我爱说话的缘故。”猎人便跑到国王面前报告:“我在灌木丛中捡到一颗会说话的人头。”国王从来没听说过人头会说话,他召来了大臣,询问他们是不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 风雪夜归人

    去年年底,我扛着一个蛇皮袋打工回家。袋子里是一床破被子,一个木工刨和给儿子买的一个上了发条会跑的坦克玩具。路上下起了大雪,车不敢开快,到县城时天已全黑了。大巴小巴平时见了客人你拉我拽的,这会儿却连个影儿也没了。我回家心切,加上打工挣的钱早已

  • 谁跟俺儿媳妇贴脸了

    从前,张黑子和哥儿几个去刘财主家当短工。刘财主的儿子常年在外做买卖,只有刘财主、他儿媳妇和三岁的小孙子三人在家。张黑子他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给刘财主家干活,每天人都累得不得了。可刘财主每天给他们吃的都是杂合面大饼、咸菜、稀得不能再稀的米汤

  • 离婚

    王多是个贫嘴的人,同学会刚刚开始,他又逮住郑州和傅洁两口子了。郑州和傅洁可是同学中难得的同学夫妻,混得也不赖。可王多不以为然,撇撇嘴说:“我敢打赌,只要我一张口,他们俩就得离婚。”旁边的同学知道他喜欢瞎贫,都没当回事。王多见大伙儿不信,就大

  • 张大嘴进城

    张强天生一张大嘴,胃口很好,特能吃。十五岁那年,村长嫁女大办婚宴,不论是否沾亲带故,喜帖是挨家挨户地发了。明摆着,借机捞一把呗!张强家境不好,平素又和村长家没有人情往来,五十块钱的份子随出去,张强爹那个心疼劲儿就甭提了。开宴那天,张强跟着老

  • 大爷难当

    俗话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又道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如今世道变了,欠钱的成了大爷,那些追债的跟在欠债的屁股后面,反倒成了龟孙子。似乎欠钱在当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时尚,欠钱的人红光满面,债主反倒灰头土脸。海杰公司的老总杨海杰就是这样一个红光

  • 我们对富豪的想象

    微博上有人曝料,某富豪过生日大宴宾客,请来了400名演艺圈大腕,阵容强大超过春晚。几年前,机缘巧合我去过这富豪的家,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富起来的那批人,后来不知走了什么门路,一直保持着富豪状态而没有出事。严格地说,那不是他的家,他平常住在市区

  • 装镇定

    昨天傍晚,大华打电话给我,说为了答谢我上个月给他借钱买车,晚上请我喝酒,顺便还我钱。我没有推辞,下了班后就到了大华指定的饭店吃饭。虽然就我们两个吃饭,可由于我们是多年的哥们,再加上关系一向不错,喝酒的气氛融洽,不知不觉两人都喝了不少酒。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