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谁的孽

谁的孽

收录日期:2025-11-20 17:06:47  热度:11℃

谁的孽

自从小雨出生那天起,她就带来了无尽的不幸和痛苦。她是一个孤儿,从小就在孤儿院长大。尽管如此,她总能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笑对生活中的一切困境。

小雨渐渐长大了,她并没有被任何寄养家庭收养,一直住在孤儿院。她渴望有一个家,渴望有人可以关心她、爱护她。然而,命运却总是对她不公。每一次有人来孤儿院领养孩子,她总是期待着自己能够被选中,但每次都以失望告终。

小雨的唯一朋友是孤儿院的猫咪“阿黛”。她喜欢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抚摸着阿黛,倾诉自己的心事。阿黛似乎能听懂小雨的话语,用温暖的眼神回应着她的孤独。

在小雨十六岁那年,一个富裕的家庭终于选择了她作为领养对象。这对夫妇名叫李先生和王女士,是当地的知名人士,他们一直梦想着收养一个女孩来陪伴他们。

一开始,小雨对新家庭感到非常高兴,她觉得自己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然而,事实证明,这个家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的幌子。

李先生和王女士并没有真正关心小雨,他们只是想借着收养小雨的名义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对小雨从来都是冷漠和无视,甚至在家人聚会的时候,他们将小雨关在屋子里,不让她参与。

小雨感到非常的孤独和失望,她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她不明白,为什么命运对她总是如此残忍。她想找一个出口,找到一个真正爱护她的家人。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的资料。她得知,原来自己的亲生父母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因为生活困难将她送到了孤儿院。这个消息让小雨感到又震惊又痛心。

她决定去找寻自己的亲生父母,希望能够重新找回亲情。经过一番努力,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但她却又一次遭遇到了打击。父母并不愿意接纳她,他们甚至都不认识她。

小雨陷入了巨大的绝望中,她感到自己仿佛是孤独的灵魂。她开始怀疑,这到底是谁的孽,为什么自己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和痛苦。

在最黑暗的时刻,小雨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 她的一生并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和爱护,而是为了自己。她决定要学会自立,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境。她明白,她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对她的看法,而是在于她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于是,小雨离开了那个伤害她的家庭,回到了孤儿院。她重新找回了快乐,她也更加坚信自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小雨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和苦难。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并从中成长,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无论是谁的孽,最终的解脱只能靠自己。

猜你喜欢

  • 生于忧患的巨型蜜蜂

    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巨型蜜蜂,它们的蜂巢长达几米宽,呈开放式,因而巨型蜜蜂的工作都是暴露在外的,這给了热衷于入侵蜂巢、盗取幼虫的大黄蜂可乘之机。每天太阳刚一出来,巨型蜜蜂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此时,在蜂巢附近,一群大黄蜂早已守候

  • 聪明的老鼠和投机的燕子

    老鼠是聪明的,面对食物,它们会先派一只老鼠去验毒:有毒,顶多毒死一只老鼠;没毒,老鼠们便可共享一番美味了。那年,我住在乡下,按照邻居教给我的方法,一夜之间竟毒死了十几只老鼠。邻居告诉我:用一只结实的小木箱,里面装有拌有毒药的玉米,再加以密封

  •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是我国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任中书令时,有一次举行酒宴,当大家喝得兴高采烈时,一名随从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跑到裴度跟前附耳悄声说道:“大人,大事不好了,官印丢了!”丢了官印可是严重失职,追究起来丢乌纱帽不说,弄不好还要掉腦袋。

  • 八条泥鳅的启示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八条大小差不多的泥鰍平均分两组养在相同的容器里,一组容器放上足够的水,而另一组容器一点水都不放。第一天后,两种容器里的泥鳅各死一条。第二天后,放在水里养的泥鳅又死了一条,没放水养的泥鳅还剩三条。第六天后,放在

  • 理由就这样简单

    我去威尔顿的一家公司实习,见到一个即将被辞退的员工,他被通知3个月之后离开这家公司,而且必须走人。经考察发现,老板认为他已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了。3个月,是老板留给他另谋出路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他须根据自己的能力,到别处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 缩着脖子的苍鹭

    沼泽地上有一群鸟儿在觅食和休憩。鹈鹕、黑鹳、勺嘴鹬、白鹤、苍鹭等,这里一只,那里一只,休闲自在。还有一只小不点的翠鸟,站在一根芦苇上,身体随风微微晃动着。翠鸟的话儿多,看見苍鹭长长的脖子弯来绕去,缩在肩头上,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觉得好笑,便

  • 长牙野猪的成长

    西非大草原上有一种长牙野猪,它们对幼崽的磨炼非同一般,动不动就要追咬它们,把它们咬得嗷嗷叫。成年野猪追咬小猪崽归纳起来有三种情況:第一个是它们用嘴拱地时,有一些偷懒的小猪会遭到成年野猪的追咬。第二个是它们啃食树皮时,有些小猪崽很冲动,也不注

  • 顺势而为

    他是一位根雕大师,我在参观他雕刻的作品时,不由得好奇地问他:“您雕什么像什么,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您是怎样做到的呢?”“恰恰相反,我不是雕什么像什么,而是像什么就雕什么。”根雕大师纠正说,“原材料像猴,我就把它雕成猴;原材料像虎,我就把它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