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吃了一根草绳

吃了一根草绳

收录日期:2025-11-21 13:39:06  热度:9℃

省级重点学校察院小学的百年校庆,可真是花团簇锦,宾客如云。各级领导、兄弟学校、友好单位以及从全国各地专程返回的校友代表,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光是祝贺礼金就收了三万八! 隆重的庆祝会开过,照例是欢宴庆祝,那天学校在宾馆就设了三十多席。宾客送走,曲终人散,校方意犹未尽,又留住了一位重要的客人。

客人身份不算高,官儿也不大,仅仅是以前在学校总务处工作的赵主任。

赵主任是“文革”后学校第一届领导班子的代表。那一届领导成员已纷纷凋零,相继到毛主席老人家那儿报到去了,仅剩下当时的“小赵”赵主任。察院小学能成为省级重点学校,这一届领导班子功不可没。校方留住赵主任这一“校宝”级的人物,也有抚今追昔、缅怀先贤的意味。

晚宴一开始,大家还周吴郑王、庄重严肃地举杯,首先酒浇大地,祭奠为学校作出重大贡献的孔校长以及所有离世前辈。到后半场,众人皆醉,放浪形骸,口无遮拦。大家纷纷要求赵主任说说孔校长的“逸闻趣事”,比方说流传久远的孔校长“怕老婆”、孔校长“吃草绳”等等。

赵主任已经喝得头大,一时高兴,忘记了“为尊者讳”的古训,云里雾里拉开了话匣子,说起了孔校长当年“吃了一根草绳”的故事。

那是1983年的元旦,察院小学举办庆祝建校七十周年暨被命名为省级重点学校庆祝大会。学校多少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同样是花团簇锦、宾客如云,同样是鸣炮奏乐、领导讲话、来宾致辞,大型演出等等。一切行礼如仪,像今天一样热闹。

所不同的是,那时不兴收祝贺礼金,所以只有来宾签到处,没有设礼金台。大型演出一结束,真正是“曲终人散”,校园里马上安静了下来。

在送走最后一拨领导、贵宾后,瑞雪纷飞,校园里银装素裹。孔校长高兴地招呼学校领导到校长室“开会”。

校长室里坐着解放后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孟繁星。孔校长激动地说,孟校长是地下党,也是自己的最敬重的恩师。孟老莅会,情深意长,机会难得。下午又是假期,今天晌午就与老前辈来个一醉方休!

午宴就设在孔校长的办公室兼住室里。两张三斗桌并在一起权当酒桌,学校伙房拼凑了三浑四素七个菜,从乡下赶来看热闹的孔校长太太临时充当了宴会服务员。

孔太太很少进城,听说是村里的妇女干部,忙得很。她大概平生就没有见过这样热闹的阵仗,今天也开眼了。高兴得她屁颠屁颠地擦桌、烧水、沏茶,一边忙乎,一边发表校庆观感:察小的娃娃们真是漂亮得像花骨朵一样,察小的老师们真是和善得像“笑面虎”一样……

孔太太对学校师生们的“赞美诗”,马上引来满屋的哄堂大笑,孔太太也陪着笑。孔校长红着脸指使太太:“去,去代销点买四瓶绵竹大曲!”

甭看孔太太是一双小脚,走路却像一阵风。不一会儿,就利利索索地把七个菜、四瓶酒摆上了酒桌。嘴里还在喋喋不休地显摆:“一瓶四块八,四瓶十九块二,我给他十八块,为公家节省一块二!……”

校长室外风雪交加、天寒地冻,校长室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大家直喝到天色将晚,才送走了头重脚轻、手舞足蹈的孟老爷子。孔校长乘兴与领导班子议事,小赵(赵主任)汇报了今天晌午的开销:七个菜正好也是十八元,加上四瓶酒的十八元,一共是三十六元。孔校长当即表态:十八元菜钱大家分摊,自己摊双份(算上孔太太的一份),由学校伙房扣每个人的菜票;至于那十八元酒钱……孔校长刚想说由自己掏腰包,但是看到太太那鹰隼似的眼睛,不由得闸住了话头。

大家都来打圆场,说今天完全是公事,酒钱应该由公款报销。但是问题来了,按规定买酒的钱入不了账,是不能报销的。还是“小赵”年轻脑子活泛,他说,前些天学生拔河比赛买了一根草绳,正好是十八元,为啥不能变通一下,就算学校再买一根草绳,把四瓶酒钱变成买一根草绳的钱。大家轰笑着直夸小赵的主意好,都说今天咱们可是吃了一根草绳!……

赵主任的故事讲完了,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有人还在不依不饶瞎起哄,叫嚷着要赵主任再讲讲孔校长怕老婆钻床底下的事。

赵主任沉默半晌,没有说话。

大家正在诧异,只见赵主任抖抖索索从手提包里拿出了一个小本本,又从小本本里翻出一张发票让大家传看,大家一看都惊呆了:这张泛黄的发票,日期是1983年1月1日,购物项目是草绳,金额正是十八元!

众人都在奇怪这张草绳发票为什么没有入账报销,赵主任眼圈红红地说,当时孔校长严厉地批评了自己,说这十八元钱坚决不能入账报销。孔校长偷偷塞给赵主任十八元钱,让他转交给孔太太,并再三嘱咐赵主任不准向任何人透漏风声。

场面上鸦雀无声,不知是谁呐呐地说,我们今天该吃了多少根草绳啊,可能得用汽车拉!

又是沉默,久久没有人接腔。

是啊,大概今天人们吃了太多的“草绳”,所以,每个人都是“心有千千结”,说不出话来……

猜你喜欢

  • 棋高一着

    明朝末年,弋江古镇出了两位象棋高手,他们是一对兄弟,老大人称“活棋圣”,老二人称“棋胜天”。兄弟俩仗着自己一手高超的棋艺,傲气十足地开了家棋院,规定逢棋必赌,不赌免弈。他们专吃这“棋”饭,几年来从没在棋场上失过手,“杀”败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各

  • 七彩佛珠

    惊魂宋朝年间,福建建阳有一个读书人叫宋惠文。他知识渊博,文武双全,平时尤其喜欢看一些唐代狄公断案的传奇故事。这年,他决定北上京都赴考。一日傍晚,宋惠文来到福建和浙江的交界处,在路边的一个茶肆里坐下来歇歇脚,顺便问问有没有投宿的地方。那茶肆老

  • 鸳鸯债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生机盎然。苏州城内外的桃花,涂抹着浓淡相宜的胭脂,翩跹着玲珑纤弱的身姿,徒惹游人醉。城里凤鸾街喜气洋洋,几里长的迎亲队伍,笙箫唢呐,敲锣打鼓,好不热闹。队伍前面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是苏家二位公子,后面鸾轿里坐着的正是京城王

  • 绝配口技讨公道

    朝元街上,数盛兴茶馆是最热闹的去处。清朝中期,各家茶馆招揽生意的常用招儿,都是在茶馆里安排个说评书的,唱大鼓戏,拉三弦的。热闹全凭着嘴上的功夫。盛兴茶馆也不例外,那茶馆的陈书声老板供着位拿手的角儿,名叫陆三。这陆三可不但能绘声绘色地说评书,

  • 卖肉童智破抢劫案

    清乾隆年间的一天早上,寿张县苏县令刚吃过早饭,就听县衙外有人击鼓,他匆匆收拾了一下,就急急升堂。堂下已站着两个满身是土、鼻青脸肿的中年男子,这两人是弟兄两个,都是盐商,这次专从浙江押解一车食盐送往东昌府,而收货人正是东昌府知府刘宏。为了赶时

  • 财神

    乾隆年间,江苏江阴有个男子叫阿城,因为娘生病,卖了家里仅有的两间土坯房。娘死后,他便搬到山上一间废弃的破庙里,除了买些咸盐,阿城很少下山,日子过得虽然艰辛,但却也悠闲自在。这年春节一过,阿城就忙着打柴,就要春耕了,得多预备些柴禾。山上灌木多

  • 状元砚

    状元楼本是京城一家不起眼的小酒楼,可十多年来,在这里住过的举子中竟先后中了五位状元、二位探花、四位榜眼,一时间声名大噪。每逢会试,天下的举子蜂拥而至,希望能沾上一点好运气,到时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作为浙江的举子,为了能够住进状元楼,檀香早在

  • 秀才打擂

    可恨恶棍横行,小镇商户遭殃;秀才以卵击石,偏能以柔克刚。自从外号“铁拳王”的恶棍来到弥水镇后,大伙儿就再没有一天安生日子了。每天一大早,铁拳王就耀武扬威地带着徒弟们到集市上收保护费,打人、掀摊子,闹得到处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有几个年轻人打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