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

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

收录日期:2025-11-20 16:20:41  热度:9℃

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

在人才市场招聘,遇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照片展架前徘徊犹豫,我偶尔会走上去主动询问。

学什么专业?

新闻。

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和新闻有关的工作。

那只能进报社、杂志社或者电视台。

可是……

他们欲言又止。

是不是找不到合适的,没有对口的岗位?

对,找了好久的工作,没有合适的,很多公司都要求有经验。

他们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委屈与无奈。

那,要不要来我们家看一看?

可是你们家做摄影的,我根本就不懂。

没关系,有培训老师会教你。

工资多少?

开始可能有点低,只有基本工资1800元,因为是底薪加提成的方式。如果你适应能力强,学得快,转正之后,工资基本上可以达到3000元。

他们犹豫着,徘徊着,叹息着,说了声:和我的专业不对口,悠悠然走到下一家招聘单位。

不仅是学新闻的毕业生,还有学英语的、生物科技的、会计的、机械的、物理的……他们的脸上写着同样的迷茫,偶尔会填几份简历。他们的青春才刚刚开始,世界等待着他们去奋斗,精彩等待着他们去书写,然后恐惧和彷徨开始阻碍他们前行的步伐。

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学新闻就想当“京城名记”,在电视里抛头露面,走在事件发生的最前沿;学会计当然想成为首席财务师,或者亚洲地区财务总管;学外语自然就想当翻译官,最后能够跟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学中文最好能够到大学当老师,或者成为作家,在文风上独树一帜;学生物科技,最好能够成为某个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一生……

念高中,老师让我们把自己梦想的大学写在纸条上,签上自己名字,贴在教室的黑板上,每日看着,激励自己。念大学后,班主任让我们把自己的未来写在纸条上,以此来树立自己人生的方向。那时候,我写的是成为像杨澜一样的主持人。我的同学每个人都写了自己的理想,都很远大。那时,年少轻狂,以为世界就在自己脚下,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我们牵着手,相互鼓励,没有谁嘲笑谁。

如今,我毕业已经整整6年,与很多大学同学都失去了联系。有人问起:“你的同学都在学新闻吗?”我摇摇头,“没有。”“那他们都在什么行业。”我继续摇摇头。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大部分女同学都回家相夫教子了。大部分男同学在做销售,或者市场策划,或者混迹于某高档酒店,和专业毫不相干。我们曾经写在纸上的理想被风吹散,早就没有人记得那时候我们写了什么,我们曾怎样描绘过自己的未来,我们信誓旦旦,信心满满。

涛是最有理想、最富激情的一个。有一天,他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给我打电话。6年没见,他依然是小平头,白色T恤,干净的牛仔裤,精神抖擞,笑起来的时候有好看的小虎牙。我们在一家小咖啡店坐着聊天,说起毕业之后的生活。他从一名销售努力到部门主管,而后创业,成立自己小小的公司,坚持了一年。再次奔波,因为朋友说,医疗行业赚钱多,他就去了某美容机构,从一名小策划做起,到现在的市场总监,月入上万。我记得那时候,他的理想是去电视台当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如今说起理想,他摇摇头,笑了笑,活着也许比理想更重要,或者真正的理想在实践当中才能完成。虽然没有在新闻圈打拼,但是做市场的乐趣也蛮大的。

他告诉我在打拼过程中的快乐,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兴奋,唯将辛苦轻描淡写,我细细听着,觉得真好。而我自己也从一名策划到报社记者,转战杂志社记者,再到如今的摄影师,在不断地挑战和磨砺中,我逐渐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更加明媚的自己。

岁月终究是现实而残酷的,它不是乌托邦,是一块又一块贫瘠的土壤。但是,只要你在这些土壤上播种,努力耕耘,就能开出璀璨的花。你的人生从一朵花开始,一朵一朵拥有一座小花园,它不是你曾经想象过的样子,但是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美丽。这就是你的乌托邦,是我们曾经书写的伟大理想的另一个模样。

猜你喜欢

  • 改名换姓

    富家子弟蓝德富自幼聪明,七岁能文。本想考功名走仕途,无奈时乖命蹇屡考不中,四十岁还是老童生。蓝德富心灰意懒,不想皓首穷经。适逢父母双亡家境日蹇,蓝德富不敢坐吃山空,便改行做生意。可他生性耿直,不懂弄心机耍手腕,净吃亏上当。头回贩卖薇菜,碰上

  • 老油头榨油坊

    村东头那间老屋原本是一家榨油坊。近些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大瓦房、小洋楼,榨油坊却还是老样子。榨油坊的地理位置不错,可说来也怪,这么多年,换了好几个老板,改了好几个行当,没多长时间都得关张。按村里人的说法,这是坏了风

  • 重阳,老爸要“梅开二度”

    九九重阳,又是老人节,的确是个好日子。但就在这个好日子即将到来之际,张大林却郁闷极了。让他郁闷的,是一篇刊登在报纸上的百姓故事:一位寡居老人聘请一个保姆照顾起居,不想日久生情,保姆摇身一变成了老伴。这老伴殷勤有加,上顿清蒸龙虾,下顿红烧海参

  • 一个先生两个徒

    蒿山乡有一所中心小学,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下,是建于七十年代初的土木结构房。中心小学的老校长名叫朱金华,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全乡五十岁以下的人有一半是他的学生。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他有两个学生,一个名叫高宝强,当了区纪委书记;另一个叫丁富材,当

  • 明暗两重天

    施展是个孤儿,从小吃百家饭长大。高中毕业,他选择进了县城一家工厂工作。他肯吃苦,爱钻研技术,又热心助人,很快获得同事们的交口称赞。不久,同厂的姑娘小翠爱上了他,他也对小翠很有好感。一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喜结良缘。婚后,施展和小翠没有马

  • 出轨之后

    方晓跟朋友约好去大眉山露营。周末,一大早,他收拾好行囊开车出发。开了没多远,他忽然看见爸爸的轿车。方晓想,老爸可是真够忙的,为了公司的生意,周末也不得休息。老爸的车也开往郊外,方晓就跟在老爸的车后面。一会儿,老爸的车停在了路边,一个年轻女子

  • 人生的胡同

    晚报记者周阳有次参加一个聚会,在酒桌上认识了一个中年人老黄。朋友告诉周阳,老黄是近几年发家的小老板,做瓷器生意的。知道周阳的身份后,老黄对他很热情,不住地给他敬酒、夹菜。凭着职业的敏感,周阳认为老黄也许想对他说些什么。果然,聚会结束后没几天

  • 《竹石图》风波

    武长生六岁就没了父亲,八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把他托付给了自己老家张家村的老支书张忠诚。武长生在张家村生活了十年,直到考上大学才离开。这十年间,张忠诚夫妇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武长生也把二老看作自己最亲的人。武长生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