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二流堂:劫波历尽之后

二流堂:劫波历尽之后

收录日期:2025-11-20 14:09:13  热度:10℃

2012年1月10日,当黄苗子病逝的消息传来时,张达自己也是一位八旬老人了。

面对《中国周刊》记者的拜访,他翻开一本相册,找出了一张拍摄于1994年的相片,黄苗子、丁聪、杨宪益、吴祖光等人聚集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一条楼道上,笑意盈盈地对着镜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这些已故的老人们组成的文艺团体“二流堂”,在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达站在照片中稍远的位置,背靠自己创办的“东坡餐厅”。上世纪90年代,这家餐厅作为“二流堂”经常的聚会场所之一,为这些文化名流的晚景留下了一份独特的存照。

结缘东坡楼

一切是从一张招牌开始的。

1986年1月,北京阜成路上一间不大的门脸,在门外打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宣传语,“四川风味、服务首都、老少咸宜、童叟无欺”,这宣告了东坡餐厅的正式开张。

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衣招呼客人的老板张达,是四川眉山人,苏东坡的老乡。在开张之初,他拜托川籍老乡、老报人陈樾山找人题写了匾额,四个大字,每个足有一公尺见方。后来他得知,为他写下这四个大字的人,叫黄苗子。

80年代,川菜馆子在北京很少,“东坡菜”显得尤其时髦。张达跟《中国周刊》记者回忆,当时有家《乡镇企业报》写了一个报道,标题就是《顾客翘首问“东坡”》,大致讲的是,行经阜成路的公交车上,乘客都在问“东坡餐厅”到底在哪里。多亏了黄苗子题写的那块招牌,使得人们不需要太好的眼力,就可以在车窗外一晃而过的风景中发现这家餐馆。

内行看门道。一天,一位顾客用过餐后,找来了老板张达,问道,“黄苗子怎么给你写了个招牌?”

一打听,这个人正是漫画家丁聪。张达看过他的作品,他高兴地告诉丁聪,自己一直都是他的读者。

“瞎玩、瞎玩!”丁聪一摆手,接着说,他今天吃完饭,回去就跟朋友宣传一下,他们经常聚会,往后有这么个餐厅就好,可以常来。

丁聪有爱好聚会的家风。他的夫人沈峻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当年几乎每逢周六日,丁聪的父亲、著名漫画家丁悚都在上海家中招呼来一大帮朋友,“楼上楼下,电影界、戏曲界、音乐界,都是上海第一流的人物,没有什么事,就愿意凑在一起。”

如今,丁聪依然与一大批文化界的老朋友不定期聚餐,每次都由沈峻负责组织,饭费轮流出,也没有什么主题,全靠一个“馋”字。而东坡餐厅的菜显然不负众望,例如,四川有道名菜叫东坡肘子,它的传统做法,一是讲究带皮,二是在调味上突出姜汁。而东坡餐厅的这道名菜,不仅突出肘子的酸辣姜汁味,还能与酱烧、稀卤等味道适当地调和在一起,奇香无比。

“一道东坡肘子上来,筷子全都伸上去了,筷子一卷,谁手快谁就先将皮抢走。”沈峻至今记得当时的“壮观”景象。自丁聪夫妇将东坡餐厅定为聚餐地点之一,这些筷子的主人,可以报上一长串如雷贯耳大名,例如黄苗子、冯亦代、夏衍、杨宪益、吴祖光等等,张达后来得知,这批人有一个统一的别称“二流堂”。不能来的老人,餐厅还可以送餐。当年在丁聪的介绍下,东坡餐厅给住在中国画研究院的叶浅予送去了一只“东坡肘子”,另加几碟四川菜,据说,一向不吃辣的叶浅予用筷子夹了一大块肉入嘴后,大声赞好。从此,张达每周末中午都要给叶浅予送一次菜。

名头打响,常来东坡餐厅聚会的名人越来越多。1990年,东坡餐厅举办了一场为夏衍祝90大寿的聚筵,参加者除了丁聪、叶浅予,还有著名艺术家黄宗英、黄宗江,作家王蒙等。张达特意上了范用最爱吃的卤牛肉,丁聪喜欢的拌笋尖、豆腐干拌花生米和四川泡菜,他总结道,这些人的口味是“乐必思蜀”。事实上,他们之中没有一位四川人。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发生在这次聚会上,席间,身为浙江人的黄宗江忽然说,四川泡菜应该在吃饭时上桌才合适。

这是只有行家才懂得的门道。

共同的命运

1943年,抗战硝烟正浓。在重庆,一位名叫唐瑜的华侨为了周济文艺圈的穷朋友们,自费建造起一座可住十多人的房子,起名“碧庐”。很快,这里一时间成为文化名流荟萃的场所。曾在这里下榻的主要人员有吴祖光、吕恩夫妇;金山、张瑞芳夫妇;高集、高汾夫妇;戴浩、盛家伦、方菁、萨空了、沈求我等。经常来此的则有丁聪、黄苗子、郁风、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冯亦代等人。夏衍、潘汉年也与他们关系密切。由于这些人生活不拘形迹、自由散漫,有时便以“二流子”自我嘲讽。有一次郭沫若兴致冲冲地跑来,要题匾“二流堂”,后来因为纸墨没有准备好而作罢,但“二流堂”这个名字从此便传开了。

5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二流堂”的大多数搬到了北京,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同样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还有远在成都的张达。1950年10月,这个17岁的年轻人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那时,这个小伙子还没有体会到“战争”的全部意义,他只设想了两种结果,“要么就牺牲了,要么就胜利凯旋了”。可命运偏偏让他走了第三条路,在第五次战役中,他成为了被俘的两万名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个。两年后,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战俘营开始对回大陆和去台湾的战俘进行甄别。张达被带到棚子里,对面左右两边各开了一道门,一个人问道,“你是去自由中国呢?还是去共产大陆?你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张达生怕说错,特意用了全称:“我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后被看守一脚踹向左边的门,他冲出去,不管认不认识,抱起守候在那里的战友,热泪盈眶。

回国后,张达和所有被俘人员一起集中在辽宁省昌图县。一开始,上级还安排他们参观工厂,“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然后,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政治审查,以及战俘间互相揭发“变节行为”。最终,张达复员回家时,已经被开除团籍。他拿着复员军人证、残疾军人证找家乡政府民政科落实待遇,工作人员看看他,“你不是失踪了吗?……你是不是投降敌人了?”此后,他两次报考大学,都因“控制使用”的内部档案而被刷了下来,在人们歧视的目光中,他只能跑到岷江当纤夫。

与此同时,“二流堂”的人们也领略到严冬将至的气氛。1955年4月的一天傍晚,吴祖光和夫人新凤霞在东单的一家小饭馆请潘汉年吃饭,发现这位老朋友有些闷闷不乐。当天晚上,潘汉年在北京饭店被秘密逮捕。吴祖光若干年后在东坡餐厅的聚会上提起这段,依然心有余悸。

猜你喜欢

  • 微山湖的传说

    微山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微山湖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关于一位年轻女子的传说。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微山湖边上有一座古老的村落。这个村子以渔业

  • 六月六吃粽子的传说(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和湖南等地。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六月六吃粽子。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传统节日的日子,也是布依族人民感谢大自然的丰收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时刻。据传,很久以前,布

  • 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传说

    哈尼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哈尼族的传说中,有一个关于新米先喂狗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哈尼族的先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每年秋季,当大米收获的季节到来时,哈尼族人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表示他们将有丰收的结果,

  • 卧牛石的传说

    卧牛石,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大榕山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神秘莫测的奇石。这块奇石形状独特,宛如一头躺卧的牛,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卧牛石。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阳朔县曾经是一座被恶龙统治的地方。恶龙凶猛残暴,居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一天

  • 银子和歌声

    银子和歌声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个名叫李银子的年轻人。他并不富有,只是靠手艺挣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然而,他拥有一颗温柔而富有魅力的歌声。每天傍晚,李银子会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为路人唱上几曲动人的歌曲。他的歌声抚慰了很多疲惫的心灵,赢得了许

  • 大酱的由来

    大酱的由来古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农民,他叫做李明。李明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这个村庄四季如春,山清水秀,而且还有非常肥沃的土地。李明一直喜欢种植各种蔬菜和谷物,对于农业非常有心得。然而,李明发现每年农作物的收成都不尽如人意。他始终无法解决一

  • 一线天

    一线天在我们这片山区,有一个神奇而又引人入胜的地方,那就是传说中的“一线天”。这个地方位于群山之间,是一条狭窄而险峻的山间峡谷,两边高耸的峭壁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将整个峡谷环抱其中,形成了一道壮丽的天然屏障。一说起“一线天”,人们无不流连忘

  • 讲给孩子——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其中有四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启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四个故事吧!首先是《白蛇传》。故事讲述了一条白蛇化身为人形的故事。白蛇为了帮助人类,修炼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