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烤饼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烤饼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收录日期:2025-11-21 02:57:10  热度:12℃

有一次路过仁寺洞,我停在了一个卖烤饼的小车前。烤饼的味道让我想起了母亲,不由得眼圈一红。
上学的时候我们一天三顿都靠酒渣填饱肚子。因为酒劲,脸颊都会红扑扑的。而母亲则在路边卖烤饼,我们五个兄妹的身上总有酒渣味儿,母亲身上总有烤饼味儿。
因为要在路边摆摊,每次出门母亲都要带很多东西。装面粉的铁桶、装红豆淀粉的碗、烤饼架子和火炉。想必这些沉重的物品就像人生的包袱一样,压在了母亲单薄的肩膀上。
虽然每天要做几百个烤饼,但母亲从来不吃。一开始我以为是舍不得吃,为了多卖一个多赚点钱,所以才省着。
哥哥过生日时母亲带了烤饼回家,和我们的兄妹人数一样,正好五个。虽说要省钱,但多吃一个也没什么大问题吧。我悄悄给妈妈递过去一块儿烤饼。母亲说:“我都不想闻这个味儿了。”
当开始懂事后陪妈妈卖烤饼时,我才理解了母亲。她的嘴、喉咙、胃里都是烤饼的味道,根本再也吃不下了。
我长大之后不想再卖烤饼,但母亲说要教我烤,为以后做准备,并盛出了一碗面粉。母亲就这样执意教了我烤饼的方法。
每次在仁寺洞的烤饼车前走过,我都无法抑制对母亲的思念。
卖烤饼的夫妇俩像是新手,动作显得不够娴熟。
“呃,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这么烤的饼……”我希望发挥我的经验,教他们烤得更脆的方法。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烤得像糕一样,得烤得再脆一点,这需要稍微地调一下材料比例哦。”卖烤饼的夫妇没有任何反应。
“我可是好心提醒哦”,我有些不满。就在这时我才发现他们夫妇俩是聋哑人。他们既不能听懂我的话,也无法说话。
我开始替主人烤饼。
我觉得可以传授他们的唯一方法是示范给他们看。
烤了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夫妇俩的面粉差不多见底了。
我烤一个小时卖出的饼比他们卖了大半天的还要多。
之后每次路过仁寺洞时,我都会烤上一两个小时。
为了能多卖几个,我会和希望拍照的顾客一起合影,在烤饼包装纸上签名送给索要的顾客。
但我毕竟不能一直待在这里帮他们烤饼。我脱下了围裙,准备回去,夫妇俩的眼中闪着泪光,他们望着天空努力眨着眼睛,看得出是在尽力忍住泪水。
如果他们大声地哭泣,反而会让我好受一些。夫妇俩的眼泪中充满了烤饼的味道。
我系上围裙重新开始烤。这次我烤得很慢,让夫妇俩可以用眼睛记住这一切,就像很久以前母亲教我一样。
我希望教他们方法,而不是替他们烤,就算我明天不来,他们也能卖得很好。
我最近看到买烤饼的人也不会轻易走开,因为烤饼中有贫困时期的母亲的味道,总感觉母亲还在其他地方继续烤饼。


猜你喜欢

  • 劝过合也劝过离

    很多女人下不了离婚的决心,尤其是到了一定年纪。一个朋友,也是老公在国内有了情人,她打电话向父母倾诉,父母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不年轻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她为了八岁的孩子,忍了两年,比以前温柔了许多,几乎天天打电话嘘寒问暖。可是,她发现丈

  • 你还有几颗牙齿

    鲁迅对于中医的偏见,是由牙齿而引起的。 年轻时,先生苦干牙患,请教过一位懂中医的长辈,那位老先生把脸一板,认为是不知节制之过。成年以后,他才弄明白在这位中医的眼里,齿病的原因在于肾亏,肾亏的原因在于纵欲,白白让人冤枉了一顿,自然没

  • 海角天涯,招之即来

    我外婆说,我舅舅小时候性子很倔。跟我外公吵完架,就把眼镜布塞眼镜盒里,拿几本书塞进书包,气哼哼地出门,在门口还会吼一声:我这就去美国!再也不回来了! 外婆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打两个鸡蛋,坠在碗里的面粉上,加水,拌

  • 回头是土

    早年读鲁迅关于写作技巧的传授,有一条叫做一直写下去,不要回头。 那时年轻,有些不解。为什么不能回头呢?看看自己的脚印,歪斜了就校正,如果笔直,便一直走下去,有什么不好呢? 存疑。很多年。有一天,忽然就懂了。原来,鲁迅在传授和

  • 埋单的爱情潜台词

    我们毕竟是东方女人,还是习惯依傍一个强壮的男人臂膀。如果一个男人连吃饭埋单都要锱铢必较,他的肩头的宽度和力度,是很值得怀疑的。 事实上,一个自尊心强的男人,是忍受不了约会经常性由女友埋单的,除非他是吃软饭的。香港名剧《我与春天有个

  • 做人原则

    《白鹿原》中,陈忠实是这样写白嘉轩在交农事件后对鹿三义举的感激的:白嘉轩在街门口迎接他,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三哥!你是人! 是人不是人,是关中礼仪之邦对人、对事黑白分明的决绝判断,不留半点余地。 是人就要讲人话、办人事、有人

  • 他们的座右铭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在某个关键时期,总会出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个人或许是你的父母,或许是你的老师或朋友,或许是你的恋人。他所说的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会让你牢记心中,永生不忘。普通人是这样,那些成功人士也不例外。 回去勇敢地

  • 致三十岁

    致30岁: 30岁,见字如晤。 老妈昨晚打来电话,劈头盖脸就说,小时候跟你一块捡羊屎蛋的兵兵,孩子都快会捡羊屎蛋了。 我当然记得,那时候村里的老杨头是最富有的,他有一群羊,每只羊生产的羊屎蛋又硬又圆,是玻璃球绝好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