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周恩来绝世武功走江湖

周恩来绝世武功走江湖

收录日期:2025-11-21 12:08:12  热度:9℃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如同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是绝对的文职官员。但令人感到稀奇的是,遵义会议以前,周恩来长期担任的是中心军事部长,军委书记,甚至创建并亲自领导“中心特科”,专门惩奸除霸,这些可都是赫赫武夫才能干的事。新中国建立以后,周恩来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他天天睡眠多则三四个小时,少则一两个小时,仍然精力旺盛。周总理的酒量更是大得离谱,连“酒神”许世友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莫非周总理有独特的养生秘诀?亦或他文武双全,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

武学出身名门 师从“玉面虎”

看周恩来的资料,果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周总理真的是共产党内难得一见的“武林高手”!其武术授业恩师竟然是电影《武林志》中的头号大侠“东方旭”。

“东方旭”是电影中的化名,其原型是足可与津门大侠霍元甲比肩的韩慕侠。在当时的武林中,韩慕侠绰号“玉面虎”。

周恩来1913?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就读时,对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韩慕侠正开设武馆,周恩来遂拜韩为师,学习“形意八卦”。周恩来在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武。周恩来学拳时,态度非常认真,严格按照师父的指教去做。他不厌其烦地练习“站桩”、“三体式”等基本动作,每次都要练到掌握要领、动作规范,才肯去休息。因为学拳,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了“韩九师堂”四个字。

后孙中山在黄埔开办军校,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而韩慕侠则被聘为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师徒再度重逢,自是喜出望外,免不得相互切磋武艺,此时韩慕侠武功熟练,已成为当时七大武林高手之一,和精武大侠霍元甲齐名,周恩来再度学艺,受益终身,而韩慕侠对周恩来也十分尊敬,他曾感慨地说:“翔宇(周恩来字翔宇)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

指导“特种部队” 气坏老蒋戴笠遵义会议前期,周恩来长期担任共产党军事方面的第一领导者:1924年曾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6年曾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曾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获得胜利,领导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周恩来组建了着名的“中心特科”,特科分为总务科、情报科、行动科、交通科四个科,特科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安全,收集把握情报,镇压叛徒,营救被捕同志,建立秘密电台。”在特科秘密工作学习班上,由周恩来亲自讲授如何保卫自己、打击敌人的基本方法。假如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高强的武功,周恩来怎么会担任特科的首任教师呢尤其是行动科,又叫“红队”、“红色恐怖队”,俗称“打狗队”,那真是藏龙卧虎、精英荟萃之地。这是一支超小型的精锐“特种部队”,其主要任务就是惩治叛徒特务首恶,斩断伸向党中央的魔爪,其成员主要由共产党内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高手”组成,他们都经过严格挑选,个个身怀绝技,胆识超群,配备有手枪、炸弹、化学催泪弹等,武力抢救被列为“红队”的首要练习项目。

周恩来既是课堂上的武术教师,又扮演实践中的“武林高手”角色,经常奋不顾身地亲自指挥红队,抢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虎口除奸,先后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叛徒何家兴、戴冰石、白鑫和国民党特务头子王斌、马绍武等人。因为当时周恩来的化名叫“伍豪”,所以他的特科行动被称为“伍豪之剑”。

武林高手行走江湖的“绝招”

也许有人会问,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众所周知的领导人,也是红色特工的最高领导人,上世纪30年代他长期在上海领导秘密工作,处境非常凶险,当时被捕人很多,叛徒很多,认识他的人更多,为何他一直安然无恙?因为周恩来这位深受武学浸染的“大师”有着从事地下工作的不少江湖“绝招”。

首先看“住”。他经常变换住所,最长不过一个月,往往只住半个月。因为从邻居注意到消息传开起码要几周的时间,两周换个住所就最安全。而且,每换一个地方,周恩来就改一次名字,从不疏忽。尤其是知道周恩来住所的人员严格控制,从不超过两三人。

再看其“行”。由于社会上认识周恩来的人太多,所以他把外出的时间严格控制在清晨5点至7点和晚上7点以后,其余时间如无紧急情况决不外出。此外,周恩来异常细心。他对上海的街道布局、交通走向和人流状况都事先进行过仔细研究。外出时尽量不走主要交通要道,从不搭乘公共交通,只走弄堂小巷,而且从不到公共场所。

再看其“貌”。见过周恩来的人往往会过目不忘,因此他外出时必经过仔细化装。他通常以商人的面貌出现,尤其又留起了大胡子,使熟人很难辨认,因此党内很多人又称其为“胡公”。旁人听了以为他姓胡,不知是指其貌。正因为这些众多细节所构成的“绝招”,使得对手们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故事,如果大家有好的故事可以联系小编,小编会为大家整理分享!QQ:1121980541

猜你喜欢

  • 百丈竿头的故事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

  • 狼狈不堪的故事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 千金市骨的故事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

  • 不因人热的故事

    不因人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

  • 兔死狗烹的故事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

  • 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

  • 分庭抗礼的故事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

  • 分崩离析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