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对手

对手

收录日期:2025-11-20 16:30:08  热度:11℃

李小明在乡下一所小学读书,是个文静、上课听讲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班主任师叫黄高首,是个顶呱呱的教书能手,曾到省城去上过示范课,得到的荣誉证书装满了一个木箱子。李小明的父亲李达与黄老师是发小,关系很好,所以黄老师自然对李小明的学习更加用心一些。每次黄老师去城里上课听课,总会帮李小明买回很多学习资料。可以说,李小明手头上的学习资料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毫不逊色。

那年,省教育部门组织了一场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竞赛。李小明因为成绩优异,被选为他所在的乡小学的代表到省城参加竞赛。不料,却铩羽而归。得奖的都是省城学校的学生。跟他们相比,李小明的成绩根本不入流。这让李达父子俩和黄老师都深感沮丧,决心让小明再继续努力,争取明年再参赛。

有一次,李达从省城走亲戚回来,得知城里的学生大都请有家庭教师。李达想:怪不得他们的成绩好,原来是开小灶。当晚,李达就跟黄老师商量,让黄老师做李小明的家庭教师,课余时间帮小明补习功课。

饶是如此,在第二年的学习竞赛中,李小明的成绩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经过两次打击,三人失望之余百思不得其解,不晓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转眼到了来年的秋天,黄老师由于工作的需要调到省城的学校去了。李达一见机会难得,便央求黄老师将李小明带到省城去念书。李达想:城里的读书条件和环境肯定比乡下好,加上有黄老师在身边,儿子的成绩肯定能赶上来。

就这样,李小明随同黄老师来到省城的学校念书。但是,城里的教学任务比乡下重多了。黄老师的那个班共有65个学生,每天批改作业忙得晕头转向。因此,黄老师课余再没有时间和精力给李小明开小灶,只是在下课后象征性地走到李小明的身边,对他说一些鼓励的话。知道情况后的李达禁不住暗暗担心,不知道在强手如林的省城学校里,儿子会不会因为自卑而成绩一落千丈。

期末考试成绩终于出来了,李小明的成绩让黄老师大跌眼镜——他的总分排在了全班前五名!语文和数学的分数均排在全年级第一名!这个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黄老师在欣喜之余也是一头雾水。

临近期末放假,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会。会上,李小明被黄老师邀请作为典型在会上发言。当黄老师请李小明介绍学习经验时,他说,我在乡下读书时,虽然我的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但和城里的同学比差距还是很大。那是因为我没有对手,所以没有斗志。后来我来到现在这所学校学习,见到班里同学们的成绩都那么好,我就想迎头赶上,不想落下队伍……在这个班里,我面对的竞争对手太多太强大了……

猜你喜欢

  • 金牛的传说

    从前,在虎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父亲爱贪小便宜,为人奸诈。儿子叫狗儿,为人忠厚,喜欢帮助别人。邻居们都说父子的为人有天壤之别。狗儿从小就在虎山脚下的河滩上放牛。他不仅不允许自己的牛偷吃地里的庄稼,而且还乐意帮助别人看着庄稼不被牛吃。四邻八舍

  • 美腿汤

    小芙相貌清秀,但她的腿却十分的漂亮,走到大街上,至少有十分之六的男人注视她大腿,十分迷人。一天,她和几个朋友上完夜班,来到一家饭店,那是一家刚开不久的店,她四处看了看,虽说是新开的,但里面的陈设好似是已经过了好多年了,有些让人不禁产生几丝冷

  • 糊涂虫做生意

    相传有三个糊涂虫,暂且把他们称作张三、李四、王五。这三个人看到别人做生意赚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动了做生意的心,由于个人一下拿不出好多钱,就打算合伙做。既然是合伙做生意,就得约法三章。他们也知道各自的短处,其中有一条规定:谁在生意路上糊涂

  • 猴子皮股

    你知道猴子皮股为什么是红的吗?话说从前有户山里人家,家中有三个美如天仙女娃。其中幺妹更是一枝独秀。有一天,三个女娃到地里摘包谷。她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唱如百灵戏春,舞似掌上赵燕,引得山上的猴子也来看热闹。小猴们合着歌声上跳下窜,鸣叫不断。

  • 老俩口卖田

    从前,有一对老夫妻,他们的房后有一片田,田里有很多的青蛙叫,晚上尤甚。这一晚,田里的青蛙叫得份外起劲。老太婆怎么也难以入睡。她把熟睡的老头子拉起来说道:老头子,这青蛙叫得实在是闹人。我们把这块田卖掉算了,不然我怎么也睡不着觉。老头子一听,觉

  • 婆婆的菜刀

    菜刀这个老掉牙的东西,对于绝大数人来说是视而不见的厨房用具,但对于我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它是我童年的驱鬼利器,我的婆婆,用她切菜的刀,赶跑了一个又一个的鬼。土生土长的川娃儿,漫山遍野地疯跑,沐浴阳光的恩泽,但那太阳一落,白天喜欢得要命

  • 憨豆学话

    赵阿姨家住延安宝塔区,女儿聪颖漂亮且已嫁的好贤婿;唯独让赵阿姨担心的是小儿子,已经二十出头了不咋的会说话,老爱大庭广众下出洋相,周围的人都叫他憨豆,让赵阿姨这当妈的心里不是个滋味;赵阿姨想不能让孩子这样子毕竟老大不小了,隔天一大早,把憨豆叫

  • 地主盖楼

    清朝年间,运河河边有一个地主叫张成业,一辈子精打细算,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到他晚年的时候,想给子孙后代留下点长久的家业。留下什么呢,思来想去,他决定盖一座保证后几代都能住上的结实的楼。听说张成业要盖楼,本地的三个盖房子的工头相继来找他,想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