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成功者不比你我更高明

成功者不比你我更高明

收录日期:2025-11-21 00:34:28  热度:9℃

成功者的能力的确不见得比你我更高明,他们也一样是“不称职”的,甚至可以说,越成功就越不称职,但是他们显然拥有更大的野心。

今天,有太多的人沉沦于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和生活中,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人中恐怕也包括我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驾轻就熟的工作,带给我们的不是游刃有余进退自如的快感,而是疲惫甚至厌倦。这样的心理感受当然不会是享受。根据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不断重复同一件没有丝毫挑战性的事情,我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只会变得越来越少。就像饥饿时吃馒头一样,第一个馒头带来的满足感最大,吃到第N个时,基本上已经味同嚼蜡了。

然而,我们往往愤愤不平:凭什么有些人可以不断成就新的高度?他并不比我强多少。我们相信自己在能力上其实并不逊色于很多成功者,缺少的只是机会。可是,所谓机会,并非摆放在人们面前的现成之物,而是一次对信心和能力的挑战。有人把不是机会的事情当成机会全力争取,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百分之一的可能做成了现实;有人则把有可能获得的机会拱手相让,九成的把握也被轻易地归零。这样一进一出,畏缩不前者就被落到了千里之外。当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缺乏自信,相反,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客观审慎地评估了能力与欲望之间的差距后做出了明智选择——我们怕自己的欲望大过能力,我们怕自己在新环境新位置上表现得不称职。于是,我们在机会面前,也许经历过一段蠢蠢欲动的时期,最终却不得不退回到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去。是的,目前所拥有的,虽然有点儿厌倦了,但它至少是稳妥而保险的,需要应对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举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例子吧。有一年,在美学家陈望衡教授的鼓动和引荐下,我向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 Oaks)研究中心提交了去做访问学者的申请。在我准备那份研究计划的过程中,一缕退意萌生。我并不是怕与全世界为数不少的申请者竞争,而是越来越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即便申请成功,到了那儿也不会是一个很合格的研究者。于是,我在截止时刻的前一秒给中心的负责人发去邮件,表示我打算先集中精力提高英语,来年再申请。我把那份像是一篇论文的研究计划作为附件发了过去。很快我得到了同复,这位负责人对我的决定感到震惊,因为她读了我的研究计划,认为非常有价值,而且称赞我的英文不错,对于开展研究工作没有任何问题。信的最后她希望我继续申请,但恐怕时间上已经太迟了。的确是迟了一点儿,我就这样与一次不错的访学机会擦肩而过。

据说有位法国富翁去世前把自己的遗嘱登在报上:倘若有人能正确回答“穷人最缺少什么”这个问题,就给他百万法郎。两万份答卷中没有人答对。一年后答案公布: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答案似乎匪夷所思,但是一语中的。人们总是担心自己的欲望超过能力,因为这样获得幸福感的难度相应也会增加。因为野心不够,所以容易守成,容易放弃,容易挥霍机会,容易瞻前顾后,容易患得患失。如我这样的平庸之辈,当然更容易特别地持有一种对于“不称职”的恐惧心理,并且因为这样的恐惧而屡屡滋生退缩之意,特别害怕失败:我还是做我能轻松应对的事情吧。对于这种心态,有人会美化为“宁做鸡首,不为风尾”,事实呢,这类说法恐怕逃不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只要抱着这种苟且、庸碌的心理,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跨越和突破。

把话说白了,成功者的能力的确不见得比你我更高明,他们也一样是“不称职”的,甚至可以说,越成功就越不称职,但是他们显然拥有更大的野心。社会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不称职理论”,也被称为“彼得原理”中讲道:在等级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不称职的。因为所有职务的晋升几乎都是根据以往的表现,他在原岗位做得很出色,轻车熟路了,然后就往上升,升到一个他尚不能胜任的岗位。等到能够胜任以后,他又会升到一个还无法确保做好的职务上。某杂志还通俗地把这种现象归纳为“一流的情人VS三流的夫人”。不仅仅是职务升迁,在任何领域里都是一样的。一个人及其开创或投身的事业越是有发展,他也就越容易置自身于“不称职”的境地。相反,守着一个摊子没有任何进展者,称职倒是称职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流”,却没什么进步的可能,而且如前面所说,收获的快乐也越来越少。

在教育领域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说法,即最好的教学是要让孩子们“跳一跳,摘得到”。这种说法的背后是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要让人不断地获得从“伸手可得”到“努力可得”的体验,那腾空的高度就是“最近发展区”,也是现实与理想、已达到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位优秀的成功者,都是行走在自身能力极限的边缘,他用一次又一次的“不称职”换来一回又一回的脱胎换骨,靠一次又一次对自身能力边界的突破收获一枚又一枚“欲望的金苹果”。这样的人生就是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人生。是能体验到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因为惟其如此才能让自已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

猜你喜欢

  • 不爱我,放了我

    不爱我,放了我1. 我爱的男人从来不抱我■倾诉者:XIENO(化名 女 37岁)■地点:厦门日报报业大厦17楼谈了5年恋爱,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从来没有牵手、拥抱、亲吻的亲密举止。然而,XIENO还是不知不觉爱上他,爱得那样迷茫和糊涂,连自己

  • 仰头看他,我爱得身心俱疲

    仰头看他,我爱得身心俱疲■倾诉者:伤感(化名 女 24岁)■时间:2007年10月10日14:30-16:10■地点:厦门日报报业大厦17楼她和他,好像两个世界的人,却相爱4年。4年里,她走不进他的思想。她仰头看他,心里的不快乐和委屈不断加

  • 高嫁妆的婚俗让我很受伤

    高嫁妆的婚俗让我很受伤■倾诉者:章女士(化名 女 36岁)■地点:厦门日报报业大厦17楼章女士说:我的婚姻失败,源于三个原因,一是家乡的婚俗害了我,二是我生了个女儿,三是我的性格使然,我的“忍功”不够。章女士说:希望我的故事,能让家乡的男人

  • 老公外遇:16年的爱风雨飘摇

    老公外遇:16年的爱风雨飘摇(1)第五篇.到底谁才是错位的肋骨1. 老公外遇:16年的爱风雨飘摇■倾诉者:王女士(女 34岁)■时间:2007年8月20日14:00-16:00■地点:厦门日报报业大厦17楼“与我相爱16年的老公爱上别人的妻

  • 14年恩爱,他还是当了“叛徒”

    14年恩爱,他还是当了“叛徒”■倾诉者:阿欢(化名 女 40岁)■时间:2006年10月30日10:30至15:30■地点:厦门日报报业大厦17楼阿欢穿一身浅绿套装,让人感觉如春日的温婉。可阿欢却十分消瘦,脸色微青,一脸倦容。阿欢开口说的第

  • 出轨9年我如此徘徊(1)

    出轨9年我如此徘徊(1)4. 出轨9年我如此徘徊■倾诉者:王先生(化名 男 43岁)■地点:厦门禾祥西路古道茶馆大雨倾盆,雨线粗硕、有力地砸下。这样的雨夜,坐在茶馆里,王先生握着一杯茶说: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人到中年,最需要的是安宁和安定

  • 丈夫车祸女儿蹈海,家破了又圆圆了又破

    丈夫车祸女儿蹈海,家破了又圆圆了又破■倾诉者:阿真(女 38岁)■地点:厦门日报报业大厦17楼结婚仅三个月,丈夫出车祸,留下遗腹女,家破了。十几年时光过去,女儿慢慢长成花季少女,却因为妈妈再婚,家再圆后,目睹妈妈与后爸不断争吵,天真地以为是

  • 童年阴影挥不去,婚后疑云烦煞人

    童年阴影挥不去,婚后疑云烦煞人■倾诉者:张明(化名 男 31岁)■倾诉时间:2007年5月5日10:00—13:00■倾诉地点:厦门华夏大酒店海西岸咖啡厅在一壶菊花茶袅娜的清香里,张明急促地说着。他的表情和语调,时而阴郁,时而开怀。而咖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