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微信艳遇

微信艳遇

收录日期:2025-11-20 17:22:59  热度:11℃

叶顺打开手机微信,“咦!”竟有一美女加他,于是他立刻同意了。看着微信上的美女头像,叶顺的第一印象就是漂亮,完全不输于某些大牌明星。仔细浏览了一下美女的资料,昵称:王小薇,地处宁波,个性签名:如果有个男人真心对我,我愿为他奉献一生。再看她的朋友圈,相当高大上,尽是夜场的灯红酒绿,各个老板的娱乐应酬,上流人物的会面交流……叶顺猜测:这美女一定是在某个夜总会上班的小姐。不过这照片的模样太清纯可人,大眼睛,小嘴巴,笑起来两颊有个浅浅的酒窝。叶顺越看越喜欢,要是能泡到她,陪我一晚……想到这儿,叶顺不禁淫笑起来。

“美女,在吗?”

“你是谁啊?”

“你加的我,咋还先问我?”

“噢!我随便乱加的,对不起,下回聊。”

“美女,别急啊,再聊会儿!你在哪里呢?”

“我在宁波。”

“真巧,我在义乌,咱俩离得挺近的。”

……

经过一晚上的调侃,叶顺终于了解到小薇是个陪酒女郎,在宁波大富豪夜总会工作,因为自己学历不高,进不了大公司,又不愿去小公司干基层,只能趁自己年轻在这里陪那些老总,款爷喝酒,赚些小费,等以后再另谋出路。

第二天晚上,叶顺又与小薇聊天,他感觉小薇是个没多少江湖经验的女孩子,这很合他的口味。他频频约她,啥时能见一面,可小薇有些羞涩,总说与陌生网友见面不安全。小薇微信里的言辞,犹如风筝线一拉一收,吊足了叶顺的胃口。叶顺决定,一定要将她追到手。

一次叶顺要求视频聊天,但小薇婉言拒绝,说这两天自己脸上长了个痘痘,难看死了,都不敢出门见人。最后发了段语音过来,叶顺已为小薇着了迷,听到小薇犹如天籁的妙音,满脸的神魂俱醉。

这一来二去,不过十几日两人便无话不说了。叶顺亲热地叫她薇儿,而小薇也亲热地叫他顺哥哥。第一次听到有人叫他顺哥哥,叶顺的骨头都酥了。从此,叶顺便着了魔,每晚准时上线与他的情妹妹谈人生,谈理想……

这日,叶顺一上线,却发现薇儿不在,急得不行,等了半个小时跟过了一年似的。后来小薇终于上线了,叶顺忙嘘寒问暖,热切关怀,问她今晚为什么现在才上线。起先小薇就没什么,后叶顺一再追问,小薇才说出原因。原来她上次陪地产的吴老板喝酒后,那吴胖子看上了她,一再纠缠,出言挑逗,她这两天都没去上班,一个人在家躲着。但这样不是办法,她打算离开这里,另谋出路,反正她也积攒了二十多万,不愿在那些臭男人面前卖笑了。

听到薇儿被人纠缠,叶顺先是气的牙根直响,后听薇儿说要另找工作,换城市,马上顺杆上爬,然后用一种创业导师的口吻鼓励小薇来义乌创业,一开始小薇推脱,但经不住叶顺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叶顺那个开心啊,晚上睡觉都乐醒还几次。

三天后,叶顺来到义乌车站,开始等他的薇儿,想到一会儿就能见到梦寐以求的薇儿,晚上就能来个人财两得,叶顺就不住的傻笑起来。

正出神间,忽两个五大三粗的男人从后面紧紧抱着他,叶顺挣脱不及,大呼绑架。此时从人群中走出两男子,一男的掏出警察证件:“叶顺,你被捕了!”而另一男的摘下帽子:“叶顺,不认得我了吗?”叶顺倒吸了一口气:“林永……”

原来叶顺和林永三年前就认识了,曾一起在宁波工作。后叶顺去义乌闯荡,林永留在宁波当服务员。一个月前叶顺因偷窃刚从义乌的监狱出来,生活没有方向,想起林永,就电话联系上了。林永得知叶顺最近生活窘迫,觉得他可怜,便让他来宁波,答应帮他找工作。不过那阵子林永忙,没找到工作,叶顺记恨他,偷了他藏在衣柜里的一万多现金,逃之夭夭。林永怒了,可除了一个停机号码和一个被拉黑的QQ,再也联系不上了,于是林永立刻报了警。

壮汉曹警官接到报案,由于警花很忙,只得亲自上阵。利用微信假扮美女小薇,把微信资料“整容”一新,邀请发出次日,鱼儿“上钩”。曹警官偶然求助有空的警花,发段语音过去,证实自己是女的。当叶顺被迷得团团转,就借口要找工作,换城市,叶顺果然上套了……

叶顺落网,但回宁波的路上,仍嚷嚷着要见“女朋友”。曹警官说:“别见,见了你得后悔。”

猜你喜欢

  • 陪我一程,念您一生

    一这时节,是老家紫花苜蓿开得正艳的时候。瓦蓝的天空下,青绿的枝头缀满紫色的小花,把沉淀一冬的淳朴乡情挂在枝头,在晴朗的天空下随风摇曳,带着一股淡淡的甜香漫过山间,引得蜜蜂狂飞乱舞,煞是好看。村庄静寂,香气肆无忌惮地释放、漫延着,妖冶、朴素而

  • 我的橡胶树一样的父亲

    一我是母亲未婚先孕生下的,这分明有些不合时宜,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北方的那个小县城,着实给我的父母带来了不小的尴尬和恐慌。怀我五个月时,他俩曾连续三次去了邻县的医院,但每次都是在即将走进手术室的刹那,父亲又忽然舍不得。不由分说拽了母亲急匆

  • 不能缺席的父亲

    星期天中午,在一本幼教杂志上,我忽然看到一份很有趣的测试题:“测测你的孩子,是否拥有完整的爱,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我急忙叫来儿子,因为第一部分的题是要求孩子答的:“父母中,谁教会你系鞋带,谁带你放风筝,谁告诉你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 老父亲的念想

    出门三四天,再回小城时已经有点晚了,犹豫了片刻,还是顺路拐去了爸妈的小区。到楼底下时,模糊的光影里站起一个人:“我就知道你们今天会来。”我先被吓了一跳,然后定睛一看:是爸爸。“这么晚了怎么还在下面?”“你在电话里说今天回来,我就想着应该会来

  • 牛肉汤

    我小时候身体孱弱,瘦小单薄。所以母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常常想办法做些有营养的食物给我补养身体。那时候我家斜对面住着一家人,兼做些屠宰牛羊的职业,母亲便嘱托人家如有了生意,一定要帮忙留一些腿骨和瓦沟(瓦沟就是牛肋骨旁边剔下来的肉,最适宜煮

  • 最长的三里路

    一生中走过很多路,最远走到了美国的纽约,可记忆中走不够的,却是从崖头长途汽车站到水门口姥姥家门口那条3里长的小路。从1岁到30岁,这条路来回走了100多趟,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够。第一次单独走,也就6岁吧。6岁的我,身上背了大大小小一堆包,

  • 父亲卖油

    那是个冬天的早晨,天很冷,我起床后,看到父亲在院子里,呼出一团团雾气。他对母亲说:“我去赶集,卖点花生油,快过年了,买点年货。”只见母亲把坛子刷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口朝下,控干水,再从不大的油缸里一勺一勺地舀了油倒入坛子里,坛子快满的时候,父

  • 母亲一直站在我的门口

    打电话回家,先问农忙怎么样。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如秋熟豆荚炸裂:稻子刚抢进仓,麦子未下地,油菜还挤不上趟……母亲想起来似的问我:“是不是有事?”平日里,我很少打电话回家。想家了,拎着行李,带着孩子,说回就回。常常让母亲喜悦得无所适从。住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