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收录日期:2025-11-20 16:42:48  热度:9℃

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

我们家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们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家里开支很大,每学期每人要交2~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与勉强可以用工资来解决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我家的困难就更大。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能借到。

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穿过衬衣。有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还穿着厚厚的外衣,让我向妈妈要一件衬衣,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做不到。

我上大学时,一次妈妈送我两件衬衣,我真想哭,因为,我有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我家当时是2~3人合用一床被子,而且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就更困难了,因为那时实行布票、棉花票管制,最少的一年,每人只发二尺布票。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这条被单就在重庆陪我度过了5年的大学生活。

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个、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高三快高考时,我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高考前三个月,妈妈早上经常塞给我一个小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这个小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我當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没念及爸爸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人生路途,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爸爸妈妈,千声万声呼唤您们,千声万声唤不回。

逝者已经逝去,活着的还要前行。

猜你喜欢

  • 最珍贵的宝贝

    他酷爱文玩核桃,南将石,满天星,应有尽有,且全是高端精品,品相不好的统货,绝不入手。圈内玩家都知道,他有很多好宝贝,更有极个别重器,世间唯一,堪称孤品。有痴迷玩家慕名而至,他会与之共赏,一般情况下,绝不让人碰那些核桃。好东西,要珍惜,遇到不

  • 父子情深

    大飞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之家,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他的儿子叫赵小龙,今年11岁,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大飞对小龙的成长倾注了很多心血,因为妻子小兰工作很忙,所以教育小龙的责任就由大飞来承担了,他们父子俩的亲情是很深的。其实大飞的性格也像一个孩子

  • 父亲的承诺,儿子来还

    那个夜晚,雪下的大,红军某团经过镇上,北风吹着战士们的脸,雪花落在战士们的身上,战士们都得冻没有意识,只知道赶路。部队离开小镇一小时左右,远处还有一个黑点,越来越近,越来越大,终于,圆点清晰了,一个战士一瘸一拐的走来,后面还有一道红色的血迹

  • 奔走在现实的风口浪尖上

    或许你们不知道,一个为了隐藏自己懦弱的孩子,时时被残酷的现实给压迫着。我,只不过是别人一出生下来就被扔下的杂种。一出生,就要接受现实的嘲笑和摒弃。然而我并没有绝望,而是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非常的人家。他们关爱我、宠溺我,甚至不让我接触外面的人

  • 别让自己如此透明

    有时感觉你可爱的如同透明人,做人亦真实的不曾掩藏自己的心情,也不曾遮掩自己的伤痛。可是你忘记了,伤害就是这样不经意的来到你身边,与其说别人伤害你,不如说是你的不戒备伤害自己。想坐下来和你谈谈心,可是你总无法静下心听我说。道理你是懂得,你只是

  • 会接生的石婆婆

    在中国人惨遭日本人欺负,日本侵略中国的年代里,石婆婆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当石婆婆亲眼目睹她的母亲惨死在日本鬼子屠刀之下的时候,她在心里发誓,继承她母亲会接生的手艺,接生出更多的人保家卫国。石婆婆会接生,她也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她不但带头领导着

  • 结婚八年

    婚姻无恙迈过七年之痒的阶段,今日步入第八个年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不禁再次有所思及——婚姻到底是什么?一如既往,思忖过后仍一无所获,我想,婚姻的真谛此生怕是难以领悟了……生活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曾心生厌恶甚至恐惧以及疲惫之感

  • 冲冠一怒为红颜

    夏荣正在人行道上走着,突然一辆摩托紧贴着她呼啸而过,同时摩托后座上的一名男子顺势一把拽走了夏荣肩上的背包,由于摩托的惯性,她被拉扯得重重摔到了地上。不好,有人抢包了,夏荣起身边追飞贼边大声喊:“抢劫啦!抢劫啦!”此时路上也有不少行人,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