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玛莎·盖尔霍恩:女版海明威

玛莎·盖尔霍恩:女版海明威

收录日期:2025-11-20 14:09:41  热度:7℃

她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两人的婚姻曾被记者形容为“打火石”与“韧钢”的结合。她是海明威四任妻子中,唯一抛弃海明威的女人。玛莎·盖尔霍恩的传奇,更在于她是上世纪第一位女战地记者和优秀作家。

5月28日,在HBO的电视电影《海明威与盖尔霍恩》首播之际,扮演玛莎·盖尔霍恩的妮可·基德曼说,她想用自己的表演,向今年2月22日刚在叙利亚遇难的“独眼”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Marie Colvin)致敬。

“我把她看作能与玛莎相提并论的人。这两位女性都是世间罕有的女战地记者,但玛莎·盖尔霍恩是第一个。”基德曼说。

玛莎·盖尔霍恩(1908年-1998年)是上世纪第一位女战地记者和优秀作家,她的名字却很少有人记得。即使偶尔被提及,也总被冠以“海明威第三任妻子”的头衔。盖尔霍恩一生都在抗拒这个标签,“我的人生不是任何人的注脚”。

伦敦《每日电讯报》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盖尔霍恩曾亲历报道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日军侵占上海、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最著名的战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她的诺言——“战争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其间,她还写成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并于1958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她于1959年出版的《战争的真相》一书,被后来许多战地记者奉为经典。据说,玛丽·科尔文生前在各个战场的枪林弹雨中穿行时也一直带着这本书。

“我只喜欢男人的世界”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盖尔霍恩受美国联邦救济署署长哈里·霍普金斯委托,前往美国各地了解并报道民众艰难的生活状况。她人生中出版的第一本报道集《民困见闻录》(The Trouble I‘‘ve Seen,1936年),对罗斯福“新政”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她的报道还引起了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注意,两人从此成为一生的挚友。

这段不幸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因为儒弗内尔无法忍受妻子的女权和强硬性格。他看出,盖尔霍恩绝不是一个甘愿依偎在丈夫怀里的女人。在给朋友的信中,盖尔霍恩写道:“没有一个世界能让男人与女人共同拥有。既然如此,我只喜欢男人的世界。”

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像盖尔霍恩这样的女子却很难得到社会的青睐。相反,她的强势和独立让很多男人不寒而栗。儒弗内尔的继母曾评价她说:“这个女人简直就是地狱里的魔鬼。”

1934年,盖尔霍恩回到美国,继续从事她热爱的新闻事业。两年后的冬天,她第一次遇见了欧内斯特·海明威。根据《海明威与盖尔霍恩》交代的背景,两人相遇在佛罗里达西礁岛的一家名为Sloppy Joe‘‘s的酒吧,一见钟情。那时的海明威已经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那时的盖尔霍恩28岁,金发碧眼,身材修长,已是有两部著作问世的名作家和记者。相似的文学修养和个性令他们一见如故,两人边喝着酒,边谈论文学。那个曾在非洲征服过狮子的男人,很快就被眼前这个拥有美丽容貌、在文学上野心勃勃的女人所征服。

后来,海明威在小说《富人与穷人》中借男主人公弗雷迪之口,描述了自己初见盖尔霍恩时的感受:“她盘腿坐在一只很高的凳子上,向外看着街道。弗雷迪羡慕地看着她。他认为她是那年冬天西礁岛上风韵最别致的异乡客。”

许多作家都幻想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笔下的角色。对海明威来说,在Sloppy Joe‘‘s的那个下午,这个梦寐以求的场景确实发生了。在与盖尔霍恩聊天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性格硬朗、思想开放、性观念自由的“情场杀手”,简直就是自己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雷特·阿希里。

“就像一朵海上的泡沫,她出现了——就连海明威自己都没有意料到。”《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导演菲利普·考夫曼说,“这个他笔下的女人、梦中的女人,突然就这样走进了他的生活。”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接到邀请去西班牙报道战况。次年三月,当海明威途经法国到达西班牙时,盖尔霍恩早已作为《科里尔周刊》的记者,在西班牙的战火中开始她的工作。两人从彼此身上获得灵感,盖尔霍恩凭一篇篇货真价实的现场报道成为当时战地记者的典范,而海明威则以战争为背景,写出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患难与共的日子让他们爱得更加深切。当海明威看到盖尔霍恩和男人一起冲在第一线、不顾自己安危从废墟中救出失去母亲的婴儿时,他对身边的人发出感叹“这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女人。”

唯一抛弃海明威的女人

结婚后,两人过了一段短暂平静的生活,但盖尔霍恩很快又接到《科里尔周刊》的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海明威起初不愿意,但在盖尔霍恩“就把此行当作度蜜月”的哄骗下,陪同妻子来到中国。

这段旅程在后来海明威的传记中被大肆渲染,但其实,真正的主角是盖尔霍恩。凭借她与罗斯福夫妇的私交,他们在重庆采访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等国民党政要,还见到了周恩来。盖尔霍恩对周恩来十分欣赏,被他强烈的个人魅力吸引。她在传记中写道:“我们认为,周恩来是个胜利者,是我们在中国见过唯一的真正的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而对于蒋介石夫妇,盖尔霍恩则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好感,“他们口若悬河地向我们宣传,其效果就像往沙里泼水”。

猜你喜欢

  • 爱情天降

    我上大三那年,同宿舍的老大对同在一个系但不同班的一个女生产生了爱意。由于那个女生正好是我的同乡,而老大自己又没有胆量直接找人家,老大便找我帮忙。他将一个粘贴好的信封递给我,谄笑着说:“老三,你们比较熟,还是你交给她比较合适,我怕她连我是谁还

  • 经营婚姻的智慧

    我认识一对盲人夫妻好多年了,他们的婚姻是如此令人羡慕,期间只有一次小小的波折——那是因为丈夫似有过复明的希望。妻子是先天失明,丈夫却是后天的。当那个渺茫的喜讯走近时,她和他都高兴极了,然而高兴过后却又忧虑:一旦他的世界花红柳绿了,而她的世界

  • 婚姻这辆老破车

    我的小说《蜗居》中,人物介绍栏写着:“少妇六六,遭遇中年危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中以笔墨抒发胸中郁闷,本想实现家庭和谐,未料无心插柳……”新书发布的记者会上,就有记者问我,你所说的中年危机是什么?我淡淡一笑说,这个很难解释清楚。我见过的所有婚

  • 烛光有烟

    一位盐商在贩盐路上遭遇劫匪,幸好一位路过的壮小伙出手相助,赶跑了劫匪。盐商看小伙很壮实,又出手不凡,想着自己走南闯北,经常遇到劫匪,如果能有这样一个会武艺的壮小伙跟在身边,那就安全多了。于是,他便问小伙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做生意。小伙子说他没啥

  • 拾遗案

    清朝雍正年间,淮南有个才子名叫杜朝轩,年方二十有一,父亲早逝,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他从小聪明好学,十年寒窗,满腹文才。这年,恰逢朝廷开科取士,杜朝轩有意上京赴考,求取功名,欲以自己的才学报效朝廷,为国出力,也好光宗耀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有一种爱叫9小时

    小时候,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小镇,让我们过上他们曾经无数次梦想的生活。为了父母的愿望,我和姐姐都很努力,也终于在高考后陆续接到让他们为之流下热泪的录取通知书。姐姐离开了小镇,可大学毕业后因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返回。只有我,承载着父

  • 爱情导盲犬

    在墨西哥的大街上,萨拉黯然地走着,她拉着一只大皮箱,里面是她的全部衣物。她刚刚和相恋三年的男友分手,正准备搬进新的住所。过马路时,一辆呼啸而过的汽车差点把她撞倒。司机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大骂:“瞎子,你不会看路啊!”萨拉吓了一跳,可是,她知道

  • 左手边,50米

    那年,男孩17岁,女孩15岁,在同一所中学里读书。女孩喜欢跑步,傍晚的操场上,金色的夕阳下,总会有女孩灵巧苗条的身影。女孩黑色的头发泛着光泽,马尾辫在空中欢快地荡荡悠悠,也在男孩的心中荡荡悠悠。男孩因为女孩喜欢,也喜欢上了跑步。男孩总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