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母爱从不卑微,献给拾荒母亲的心灵记录

母爱从不卑微,献给拾荒母亲的心灵记录

收录日期:2025-11-20 12:31:14  热度:8℃

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着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回报,只希望我们过得好。

2010年6月,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上,一段名为“母爱无价”的公益短片感动了无数旅客:夕阳下,一位衣着简朴的母亲,用力地骑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拾破烂——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这位母亲背井离乡,坚持了9年的拾荒生涯。而制作这集短片、将这位“卑微”而伟大的母亲推向公众视线的,就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冯英龙。

母亲捡破烂,儿子难受又无奈

冯英龙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为了给患脑瘤的父亲治病,供自己和弟弟读书,母亲于化玲不得不南下江都市打工,已经好久没有回来过……

2001年10月19日,14岁的冯英龙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离家半年的母亲今天要回来,他要赶回家为妈妈做一顿合口的饭菜。

经过大奎家时,飞奔中的冯英龙和刚走出门的大奎撞了个满怀,大奎有些不高兴:“你着什么急啊?”“我妈今天回来,她说给我带了一双球鞋呢!”“有啥好高兴的,不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吗?”“你才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冯英龙生气地回了一句。大奎不屑地说:“你妈在江都收垃圾!那球鞋自然是从垃圾堆里找出来的了!”“你胡说,我妈在工厂上班!”冯英龙反驳道。“不信你回去问你妈!”大奎不甘示弱。

进了家,妈妈已经回来,正忙着给他们做饭。冯英龙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可大奎的话让他心头沉甸甸的。他无法相信大奎的话,更无法想象慈祥温柔的妈妈会整天与垃圾打交道。

于化玲开心地把冯英龙拉到自己身边,仔细地端详着说:“小龙又长高了,胡子都长出来了……”冯英龙望着母亲,眼前不禁浮现出母亲弯着腰在恶臭的垃圾堆旁刨垃圾的情景,他不自觉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了出来。

吃饭时,妈妈觉察出冯英龙的沉默寡言,问道:“小龙,有心事吗?”冯英龙实在是憋不住了,小声问道:“妈,他们都说你不在工厂工作,你到底在江都做什么工作?”于化玲愣了一下,说:“妈没文化,进不了工厂,只能收破烂、卖废品,可收破烂也能供你上大学啊!”冯英龙低头吃饭,没再说话。

那一夜,母子俩都辗转难眠。

无私母爱,何来贵贱之分

2006年9月,冯英龙考上了苏州一所大学,弟弟也上了高一。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之所以能安心上学,多亏了母亲拾荒挣来的钱。可对于母亲的职业,他从不主动跟人提起,就算有人问起来,他也是敷衍过去。就在这时,父亲因癌症复发,离开了人世。送走了丈夫,于化玲和两个儿子开始相依为命。

2007年2月底,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于化玲便邀请儿子去江都住两天,也好陪陪自己。这是冯英龙第一次走进母亲独自在外拾荒的生活。

半夜,冯英龙被冻醒,于化玲赶紧把棉袄给儿子盖上:“这屋子冬天就是冷,明天我再给你买一床新被子。”睡在床上,冯英龙心里不知什么滋味,这么多个冬天,母亲只有一床薄薄的被子,又是怎么熬过来的?

第二天凌晨4点,天还黑着,于化玲就起床了,她得抢在环卫工人收垃圾前上街,这样兴许能捡着几个塑料瓶或者几个废纸盒。怕吵着儿子,她蹑手蹑脚地做了点泡饭,就着咸菜吃了几口。吃过饭,便推着三轮车出了门。三轮车叮叮咚咚的声音惊醒了冯英龙,他推开门,想看看母亲走多远了,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惊得他赶紧关了门。

到下午两点左右,母亲才回来。冯英龙问她吃了没有,她说吃了。在一旁晒太阳的李婶忍不住说:“你妈天天中午就吃五毛钱的煎饼,这样下去,身体哪能吃得消。”于化玲忙说:“没有,我天天中午都吃得饱饱的。”

下午天气好,冯英龙硬要陪着母亲去拾荒。一开始,于化玲不同意,可后来一想,儿子对于自己的工作一直心存偏见,也许让他跟着瞧瞧,说不定能解开他心里的结。

在一家商场的垃圾堆旁,于化玲停下了车,她简单套了一副手套,便开始从垃圾堆里捡废纸箱。冯英龙站在一旁,见路人都厌恶地绕着走,可能是躲避垃圾的气味,他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眼光母亲受了多少回。于化玲像没事人一样安慰儿子说:“妈习惯了,这世上什么工作不都得有人做吗?工作无贵贱之分,只要你肯用心,每一份都是好工作。”

在回家的路上,于化玲买了点水果,顺路去了王奶奶家。老人独自寡居,于化玲是去她家收破烂时认识的,两人感情极好。于化玲把儿子拉到老人面前说:“这是我大儿子小龙,在苏州上大学。”看着母亲一脸自豪地介绍自己,冯英龙被深深地触动了,自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大学,可母亲依然以他为荣,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不管你是高官富商,还是普通百姓,在母亲眼里,你都是最优秀的。

冯英龙突然心里一阵针扎似的痛,母亲从来不曾嫌弃过他们,可自己对母亲呢?母亲为人处世时的泰然自若,让冯英龙感到自己心胸的狭隘。他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亲情不应有贵贱之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冯英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校园里转悠,看见空的易拉罐或塑料瓶,会收集起来带回寝室。他开始坦然地在宿舍说起母亲,说起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不易,也说起母亲在江都的拾荒生活……引来室友唏嘘一片。

此后,冯英龙靠打工和卖塑料瓶的钱,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还时常资助弟弟。母亲在江都拾荒,冯英龙在苏州为前途打拼,弟弟在老家备战高考,一家人每隔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汇报彼此的情况,相互取暖,相互守候。

晒晒幸福,

让拾荒老娘也“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冯英龙在苏州一家婚纱影楼找了一份工作。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冯英龙留了一点生活费后,把钱全都打给了母亲:“妈,将来我在苏州买一套房子,接你来享福。”儿子规划的美好蓝图,让于化玲高兴得笑歪了嘴。

看着这段话,冯英龙脑海里迅速想到了母亲,九年来,母亲日夜辛劳,用双手慢慢拨亮了一家人的希望。他一直想让母亲知道,她的母爱给了儿子奋斗的动力,儿子以她为荣。

拿着买来的二手傻瓜相机,冯英龙利用过年的假期来到了江都,跟弟弟商量着“偷拍”。

那天早上,弟弟嚷着对妈妈说:“妈,我跟哥在家无聊,要不让我们陪着你去拾荒。”于化玲想了想,同意了。在弟弟的掩护下,冯英龙接连拍了母亲好多张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落日余晖,人来人往的街头,母亲被风吹起的白发,用力蹬三轮车的背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冯英龙赶紧停下车来将这一幕拍了下来。站在那里看着母亲的背影,冯英龙久久地出神。

照片很模糊,谈不上任何拍摄技巧,可正是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照片,在网上掀起了惊天巨浪。帖子发出去后,点击量迅速过万。腾讯网将这组照片放在了网站最显眼的位置上。

2010年4月11日,国内著名的公益组织“爱遍中国”找到冯英龙,他们要将这组照片编辑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铁上播放。“妈妈,你出名了!”冯英龙和母亲开玩笑。妈妈腼腆一笑:“有你们两个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拾荒母亲的一天”感动了无数地铁旅客。由于反响强烈,这条短片接下来将陆续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地铁上播出。

冯英龙给女孩回了一封信:“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着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回报,只希望我们过得好。快回去看你的父亲吧,让他知道,你还爱着他,他就会很幸福了。”

猜你喜欢

  • 爱情储蓄罐

    爱情储蓄罐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被称为“爱情储蓄罐”。这个罐子位于小镇的中心广场,据说它能够保留住每一段浪漫故事的回忆与感动。每当两个人开始一段新的爱情时,他们都会前往这个罐子,将留下他们的爱情印记。这个罐子看起来非常普通,由陶瓷

  • 一个为爱守候的男人

    一个为爱守候的男人他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却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多年来,他一直在为爱守候,无论是在人海茫茫之中,还是在命运的指引下,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名字叫张浩,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清晨,他准时起床,整理好衣物,做好早餐,然后走出家

  • 致我最爱的人

    在我生命中,有一个人占据着我最深的情感,那就是我最爱的人。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的存在给予我力量,给予我无尽的爱与关怀。从我记事开始,他就是我最亲近的人。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当我生病或不开心的时候,他总是陪伴在我身边

  • 划过天空的爱

    划过天空的爱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满天繁星像是万千闪烁的钻石点缀在黑色的天幕上。寂静的夜空中,唯有微弱的风声随着时间的流动而轻轻呼唤。这个晚上,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一个温暖而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即将展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相识

  • 一封未发出的情书

    一封未发出的情书在这个电子邮件的草稿中,我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触着,思绪中盘旋着许多话语。这是一封未发出的情书,一封我永远无法投递给你的私密文字。我时常想象着,如果这封情书真正寄达给你,你会如何收到呢?也许,你会惊讶地看到邮件的主题,

  • 我可以再爱你一次吗?

    我可以再爱你一次吗?回答: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心里泛起了一阵复杂的情绪。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可以激发人们最深沉的情感。然而,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矛盾和思考中。爱情是一种美丽的感觉,当两个人相爱时,世界仿佛变得完美起来。我们会为对方付出一

  • 向空中扔斧子

    向空中扔斧子夏日的阳光如注的洒在大地上,微风轻拂着树梢,带来一丝清凉。小镇上的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美好的天气。其中一个人是个名叫杰克的年轻人,他对斧子有着特殊的情感。自从他小时候看到一位矮个子的怪老头向空中扔斧子后,便对这项技艺产生了

  • 养大的儿子成了客

    养大的儿子成了客养育一个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取得成功。然而,有时命运会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正如这个标题所述,养大的儿子竟然成了一个“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一位名叫李晓的年轻人,出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