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小公鸡办的好事

小公鸡办的好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8:19:44  热度:9℃

你别以为小公鸡总是爱打架,爱闹事的。有一只小公鸡,他就想为大伙办点好事。他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就去问麻雀。

“麻雀哥哥,我想给大伙办点好事,你说该怎么办?”

麻雀根本没想过这些事,他说:

“你想这些干吗?你有这工夫,还不如给我找点吃的。”

小公鸡听了很生气,他说:“你自己有翅膀会飞,我才不给你找哩。”

小公鸡远远看到有只白鹤,停在小河边。他跑过去问:“白鹤阿姨,我想给大伙办点好事,请你帮我想想,该怎么办好?”

白鹤瞧瞧小公鸡的样子挺认真的,就说:

“你要办好事,我可以告诉你。不过你要做到三点:第一点,你要不怕艰苦;第二点,办了好事,要不让别人知道;第三点,要永远办好事。……”

白鹤说到这里,小公鸡马上接着说:“这我能做到!我能做到!”

白鹤拿出一颗通红发亮的扁豆,交给小公鸡。她再三地说:“你把这颗种子埋到土里去,要看守三天三夜,可别走开不管。三天过后,你就知道办了件什么好事。往后你还要办好事。这能办到吗?”

“我能办到。”

白鹤拍拍翅膀飞起来,说:“小公鸡,我相信你,快去办吧。”

小公鸡接过这颗宝贵的扁豆种子,怕给馋嘴的麻雀抢去,紧紧挟在翅膀里。他想,该种到哪里好呢?他在村子里跑了一转,决定种到五保户王奶奶的院子里。王奶奶家里只有她一口人,眼睛又瞎了,她最需要帮助。小公鸡悄悄地走进王奶奶的院子,刨了一个坑,把扁豆种子埋在里面,盖上土,又浇上水,就在那里看守着。他太饿了,在身边找个虫子吃,太渴了,在院子的小水潭里喝点水。

三天过去了,第四天一清早,天还没有大亮,小公鸡见到这颗扁豆种子长出藤来,像长了眼睛一样,先爬到王奶奶的房檐上,倥赖礁舯谀羌业姆块苌希这样一家一家爬过去,等村子里的人们起来,只见家家户户的房檐上都爬满了扁豆藤,在密密层层的绿叶子中间,钻出数不清的红里夹白的扁豆花,像挂灯结彩,好看极了!全村子的人,你问我,我问你,都不知道是谁种的?后来知道这棵扁豆藤长在王奶奶的家里,问王奶奶,她也不知道。

小公鸡想,白鹤阿姨说的第三点,还没做到哩。王奶奶眼睛瞎了,白天黑夜分不清。小公鸡学会了打鸣,本来只有早晨叫一遍,现在决定叫三遍,让王奶奶分得清哪是早上,哪是中午和夜晚。后来他天天叫三遍,一天也没停过。王奶奶挺喜欢这只小公鸡,想抓把白米喂他,可是这小公鸡叫过后,就跑开了。

秋天到了,每家房檐上的扁豆,结成一串串,人们还不知道种扁豆的到底是谁呢。

猜你喜欢

  • 七彩佛珠

    惊魂宋朝年间,福建建阳有一个读书人叫宋惠文。他知识渊博,文武双全,平时尤其喜欢看一些唐代狄公断案的传奇故事。这年,他决定北上京都赴考。一日傍晚,宋惠文来到福建和浙江的交界处,在路边的一个茶肆里坐下来歇歇脚,顺便问问有没有投宿的地方。那茶肆老

  • 鸳鸯债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生机盎然。苏州城内外的桃花,涂抹着浓淡相宜的胭脂,翩跹着玲珑纤弱的身姿,徒惹游人醉。城里凤鸾街喜气洋洋,几里长的迎亲队伍,笙箫唢呐,敲锣打鼓,好不热闹。队伍前面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是苏家二位公子,后面鸾轿里坐着的正是京城王

  • 绝配口技讨公道

    朝元街上,数盛兴茶馆是最热闹的去处。清朝中期,各家茶馆招揽生意的常用招儿,都是在茶馆里安排个说评书的,唱大鼓戏,拉三弦的。热闹全凭着嘴上的功夫。盛兴茶馆也不例外,那茶馆的陈书声老板供着位拿手的角儿,名叫陆三。这陆三可不但能绘声绘色地说评书,

  • 卖肉童智破抢劫案

    清乾隆年间的一天早上,寿张县苏县令刚吃过早饭,就听县衙外有人击鼓,他匆匆收拾了一下,就急急升堂。堂下已站着两个满身是土、鼻青脸肿的中年男子,这两人是弟兄两个,都是盐商,这次专从浙江押解一车食盐送往东昌府,而收货人正是东昌府知府刘宏。为了赶时

  • 财神

    乾隆年间,江苏江阴有个男子叫阿城,因为娘生病,卖了家里仅有的两间土坯房。娘死后,他便搬到山上一间废弃的破庙里,除了买些咸盐,阿城很少下山,日子过得虽然艰辛,但却也悠闲自在。这年春节一过,阿城就忙着打柴,就要春耕了,得多预备些柴禾。山上灌木多

  • 状元砚

    状元楼本是京城一家不起眼的小酒楼,可十多年来,在这里住过的举子中竟先后中了五位状元、二位探花、四位榜眼,一时间声名大噪。每逢会试,天下的举子蜂拥而至,希望能沾上一点好运气,到时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作为浙江的举子,为了能够住进状元楼,檀香早在

  • 秀才打擂

    可恨恶棍横行,小镇商户遭殃;秀才以卵击石,偏能以柔克刚。自从外号“铁拳王”的恶棍来到弥水镇后,大伙儿就再没有一天安生日子了。每天一大早,铁拳王就耀武扬威地带着徒弟们到集市上收保护费,打人、掀摊子,闹得到处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有几个年轻人打抱

  • 名医巧降风流妻

    陈鹏,安化县的一代“名医”,百年一遇的名医。说是他是一代名医,一点也不过份,在安化这个有着百余万人口的山区大县里,技术比他过“硬”的的确是找不出第二个了。患者们尊重他这个“名医”,倒不是因为他在救治病人方面有什么真招绝技,真正的说起来,他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