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母亲的炊烟

母亲的炊烟

收录日期:2025-11-20 17:23:06  热度:9℃

母亲的一生都与炊烟难分难解。一年四季,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厨房升起炊烟,不一会儿,宁静的小院里,就会有一股五谷的清香弥散开来;每天晚上的最后一件事,总是揽柴烧炕,不一会儿,冰凉的被窝,就会热乎乎、暖烘烘的了。一天天,一年年,炊烟缭绕成了母亲心中温饱的凭据、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也氤氲成了我心中淡淡的乡愁、浓浓的母爱,看到炊烟,我仿佛就看到了慈祥的母亲。

小时候,炊烟于我是一道四季不变的风景,而于母亲却是一种四季不停的劳作。在母亲心目中,一个有烟火的家,那才算家,才有温饱的生活,才能让人踏实地活着。为了那缕炊烟能够持久地生长在自家的烟囱上,母亲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母亲常说,一家人要生活,灶膛里要烧的,炕眼里要填的,一顿都不能缺少,不勤快些,日子还怎么过。因此,一年四季母亲总是拾柴不辍,特别是夏秋之季,万物成熟了,草木成柴了,正是收拾柴火的大好时机。那时的母亲不但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割麦、碾场、簸粮食、晒秋田,而且不放过任何拾柴填炕的机会,一有空闲,就赶紧拾一捆柴,扫一背篼填炕。我们弟兄也不敢懈怠,放学后,赶紧拿着一把铁丝做成的耙子,背一个背篼,在麦茬地里满山满地撸柴,常常看见家里的炊烟升起了,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声,才披着月色,踩着蛙声,回到家里。秋天更是拾柴的高峰期,那时高粱红了,玉米熟了,高粱秆、玉米秆以及山川里的柴草都成了上好的柴火,用它们来烧火做饭,追炕填炕,不但柴贱,而且火旺,不像麦柴,虽然易燃烧,却没有火力,像叽叽喳喳没内涵的人。因此我们不但要把生产队里分的高粱秆、玉米秆,甚至高粱茬、玉米茬一点不少地拿到家里,而且要到山上拾柴,最好的柴是黄蒿。那时雨水勤,山里的黄蒿有一人深,我们都知道哪里黄蒿多,常常几个小伙伴割黄蒿,割够了,就玩打仗,玩捉迷藏,玩够了,玩疯了,肚子也饿了,便在母亲如炊烟一般悠长的呼唤声中回到家里。我总觉得母亲就像那炊烟,柔柔弱弱,清清白白,却又像流水一样坚韧无比,自己扶着自己,穿透迷茫的岁月,努力地向上攀登。

炊烟是有灵性的,它与母亲的生命息息相关。生活顺畅时,炊烟就丰满,岁月艰难时,炊烟就薄弱。在我的印象中,逢年过节的时候,是炊烟最稠密、最鼎盛的时节,也是母亲最繁忙、最快乐的时候。那些日子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冒着炊烟,袅袅悠悠,如仙女的舞袖,有的乳白,有的灰白,有的青黑,它们在村庄的上空慢悠飘荡。一阵风来,它们就迅速融为一体,盘桓在村子上空,久久不愿离去。这幅古拙优雅的乡间炊烟图,从年少时起,就一直久久地珍藏在我的心底,至今难以忘怀。

然而,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幅图景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孩子也少,一般家庭也就三五个人,加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山地种了果树,川水地也都务起了大棚蔬菜,柴火越来越少了,饭量也越来越小了,大锅饭便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家庭,简便易行的蜂窝煤炉子迅速风行了起来。母亲用起了蜂窝煤,虽然老屋的灶头还在,大口锅还在,但已经很少用了,落满尘埃。母亲常常默默地端一盆清水,擦擦洗洗,神色黯然。我知道,母亲对炊烟一往情深,心怀感恩,炊烟在她的心中已生了根,看见了炊烟,就看见了踏实的生活,看见了火焰焰的家。然而,我更知道,任谁也无法挡住历史匆匆前行的脚步。再到后来,蜂窝煤炉子也被液化气和电磁炉取代了,原来的土木房屋也被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代替了,年轻一代很少再在平房、楼房里盘炕了,炊烟越发的稀薄,越发的稀少了。好在母亲还有一席土炕,让她暂时地守住了历史,守住了传统,守住了心。因为这席土炕,母亲到80多岁时,还常在房前屋后扫落叶,铲填炕。我常常惊叹母亲的毅力,操劳受苦一辈子,活到80多岁时,身体还很硬朗,生活自理,不靠儿女。人到老年就怕冷,因此母亲的炕除了夏日,总是温温暖暖,舒舒适适。我每次回到家里,总要在母亲的热炕上睡上一觉,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温暖、最舒适的地方,只有睡在了母亲的热炕上,心才安然,身才安静,才有真正回到家里的感觉。城里的楼房虽然窗明几净,但我总觉得悬在半空,处在无根状态,是一个临时的窝。然而母亲炕眼的那缕炊烟却一天比一天稀薄了,怯怯的、弱弱的,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悄悄地在屋顶游走,一点也不像曾经灶膛里的炊烟那样理直气壮,堂堂正正。乡村里的最后一缕炊烟正在慢慢消失。我知道,总有一天,乡村会被现代化的生活所取代,炊烟也终究会从我眼前彻底地消失。我更知道,那一缕缕炊烟,终将会成为我记忆里的一种乡愁,一道风景,一个个亲人。

猜你喜欢

  • 老实人

    快到春节放假的日子,公司需要人值班,和往常一样,经理几天前将陆大友叫到了办公室:“春节小李要陪女朋友,老钱要回老家看老娘,小丽的女儿身体不太好,其他人就更没时间了。大友啊,春节值班的事还得你来,我让老王和你一起值班。你从除夕到初三,老王初四

  • 你有没有职业伦理

    说两个有关我女儿的事给你听。美国的教育观念很妙,我女儿在哥大念书的时候,学校居然开了门调酒的课。那时候她才19岁,按法律规定不能喝酒。没问题!他们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站着校警,盯着学生:准调不准喝!调酒课过关,居然能拿到“调酒师”的执照,还由学

  • 远离老板的秘密

    老总有秘书,却要自己去弄他并不熟悉的复印机?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热情主动地替他复印?NO!一年前,我在一家展览公司,从事商务文员的工作。公司有五十来个员工,我负责三个招商部的外联。我的工作台就在总经理办公室的入口旁边,用同事的话说,是

  • 快递熊鲜森

    1没想到,招聘一名图书快递员还挺难。我在网上经营着一家小书店,准备再招一名快递员,可是面试了几个人都不太满意。这天,员工都已经下班了,我还要面试一个应聘者。他的简历写得非常简单,自我介绍里说身体好、爱文学。工作经历里什么都没填,姓名一栏只歪

  • 背后的蛰伏

    每次讲完课,总会有学生来问:“老师,我签的公司年薪10万,15天带薪假,每年奖金×××。如果我五年内做到×××职位,年薪大概50万,但是会比较辛苦!有个B公司起薪5万,但是每年涨幅和福利特别好,加起来也不少,你觉得我该选择哪个呢?”这是很多

  • 千万富翁之子下井挖煤历练

    重庆24岁小伙子胡攀,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千万富翁。他大学毕业后却选择到煤矿作一名月入不到两千的矿工。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8月7日,梨园坝煤矿白花花的太阳下,胡攀穿着脏兮兮的长袖工作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大学毕业生当矿工梨园坝煤矿计划明年

  • “半截人”守望完美诚信

    车祸后被拦腰截去54%的躯体还能活下来,湖南汉子彭水林是医学奇迹。重残在身、生计艰辛远超常人,却能靠陋巷深处一家小店自食其力,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半截人”一家和街坊四邻是当今商品社会特殊的人文风景。车祸导致身遭“腰斩”在长沙城东芙蓉区沁园

  • 侧帽风流独孤郎

    “模特”这个词听起来很洋气,原本是由英语“Modcl”音译而来。它代表着米兰时装周上的妩媚回首,象征着巴黎天桥上的潇洒游走,模特们一个个光鲜亮丽,引导着比女人心还难琢磨的流行,不过大概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引领潮流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