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袁雪芬的“两不”

袁雪芬的“两不”

收录日期:2025-11-21 01:00:39  热度:11℃

在中国戏曲界,上海越剧院前院长袁雪芬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她是越剧界顶尖级的旦角,当年在上海唱一天戏的报酬是黄金一两,获得过包括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全国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在内的诸多重要奖项。早年的代表作有《香妃哭头》《忠魂鹃血》《山河恋》《王昭君》《西厢记》《绝代艳后》《祥林嫂》等,她饰演的香妃、祥林嫂、崔莺莺等戏剧形象使人久久难忘。

袁雪芬的唱腔旋律清脆优美,节奏灵活,感情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喜爱。名声这样响,打她坏主意的、希望以她的出场来衬脸面的人自然很多,袁雪芬却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她给自己确定了“两不”的生活原则:一是不应酬,二是不唱堂会。旧时代,做演员的一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社会地位很低,女演员又大多长得漂亮,时有官僚、商人、流氓地痞纠缠。为了躲开无聊的应酬,袁雪芬选择了吃素。生意人忌讳吃素,认为那样会冲了自己的“财气”,袁雪芬自然落了个清静。袁雪芬也坚决拒绝唱堂会,所谓唱堂会,就是戏班子“上门服务”。1946年,宋美龄来沪想看袁雪芬的戏,派人叫袁雪芬去府上演出。对这位当时的第一夫人的要求,袁雪芬断然拒绝,她说:“我从来不唱堂会,任何人要看我的戏,请到剧场来。”1947年底,袁雪芬参与演出的《山河恋》被勒令停演。当时恰逢上海大亨杜月笙过生日唱堂会,有人向袁雪芬建议说:“你到杜月笙那儿唱一次堂会,然后请杜月笙向当局说一下,事情不就解决了?”“我不去。”袁雪芬斩钉截铁地回答。

袁雪芬坚持“两不”的人生底线,当然是想守住自我的高洁。不应酬,是要守住身子的清白,常在河边走,难免会湿鞋,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不到欲望的河边去;不唱堂会,是要守住艺术的尊严,唱堂会,人家出了钱,想听啥你就得唱啥,艺人没有自主权,不利于艺术的提高。袁雪芬深知:一个戏曲艺人的灿烂和辉煌,是靠好噪子、高超的技巧以及求新求变的精神支撑的。前两者奠定了艺术的基石,后者可以保持艺术的新鲜。

猜你喜欢

  • 牝牡鹂黄的故事

    古代善相马的伯乐年老,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访求骏马。三月后于沙丘求得之。穆公问为何马,回答说是“牡而黄”;穆公派人去看,却是“牝而骊”。于是责备伯乐。伯乐喟然叹息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 熟能生巧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

  • 炙手可热的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 满城风雨的故事

    潘大临是宋代黄州的一位诗人,他写过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写信来问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吗?”潘大临回信说:“关于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够写出好诗来。昨天我靠在床上休息,听到窗外风吹打着树林的声音,我便起来在墙壁上写道:‘

  • 渐入佳境的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顾恺之跟随桓温南征北战许多年,两人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顾恺之跟

  • 涸辙之鲋的故事

    庄周家里贫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一次,庄周家里断粮了,无奈之下,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米。监河侯听了,故作大方地说:好啊”,没有问题!不过,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钱,才能借给你三百斤粮食,可以吗?”庄周听了很生气,但

  • 汗马功劳的故事

    《韩非子·五蠹》就有“汗马之劳”的说法。《战国策·魏策》也有:“张仪说楚曰:‘不费汗马之劳,不费十日。而拒扞关’。”(扞,扞关,地名。) 《史记·晋世家》叙述春秋时晋文公的一段故事时,也说过“汗马之劳”的话。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

  • 汗牛充栋的故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