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人这一生为什么非要努力不可

人这一生为什么非要努力不可

收录日期:2025-11-20 18:22:12  热度:11℃

原本这是“知乎”上很火的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没有相同,却有一句话,直戳心底:别忘了,当年你是第一名。

至少初中以前,我是从未奢望过考第一名的,不是不敢想,是没想过。

父亲早期是个木匠,为有钱人家打打家具,刷刷涂料。母亲则守在家里,照看我和妹妹。一个挣钱的,四个花钱的,挺不容易的。邻居的帮助倒是不少,尽是同情的语气,让我多少感觉自己矮人一头。

我是长子,父亲的心愿自然落在我的身上。而父亲的心愿是“让我儿子念大书”。所以小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任务是“念大书”,考上大学,即是成功。

当年真苦。三年级以前,我没背过书包,每天拎着塑料袋上学,塑料袋里装着铅笔橡皮。有次铅笔把塑料袋戳破,顺着洞眼掉落,为此我哭了一整晚。那以后,塑料袋里就只放本子和橡皮,铅笔攥在手里。

上四年级时,母亲给我买了第一个书包。买了书包,我忍不住四处炫耀,不承想被班里的混混盯上,中午放学把它丢进垃圾桶。放学后我直接找他,竟被他们反过来毒打一通。抱着新书包,我一路狂奔,被打得鼻青脸肿也不觉得疼。

也许那时候,还不懂得努力,只懂得眼前的一切,来之不易。

初中以后,我的成绩直线上升,第一个学期,进了班级前十名。如果说当时我有弱点,当属压力太大心态太差。所以我平时表现超常,中考偏偏发挥失常,连作文都没写完。没办法,我只能去一所二流高中,继续漫漫求学路。

高一上学期,叛逆期如期而至。我变得有点偏激不讲理,常常把学习成绩归咎于家庭。比如有钱人家可以花些钱,去更好的学校;如果每天上学放学,有车接车送,我就能省很多时间用来学习。

不过这种局面,很快被副校长的一句话破解。一次“动员大会”上,他对我们说:“你们身在二流学校,很多优等生可能连人家中等生都不如。但现状如此,我们为什么总是抬头仰望天空,却从不低头看看脚下?在你身边,究竟哪些人比你强,等着自己超越?”

这句话对我而言,触动很大:至少做过第一名,我才有资格说学校不好。

高三三次模拟下来,市里面的大榜我竟排到了140名,有望冲击清华北大。但高考当天,我和父亲竟出了车祸。父亲载着我的自行车被一辆摩托车挂倒,我直接坐在地上,父亲倒在两三米远的地方,被压在自行车下,肇事车主逃之夭夭。

高考还是正常考了,但脑中场景一半在题目,一半在车祸现场。捉弄人的是,高考的作文,我同样差100多字没写完。

车祸时,我屁股着地所以没事,父亲直接被摩托车挂倒,胳膊肘着地,粉碎性骨折。即便这样,高考两天父亲愣是没打石膏。六月份的天,他穿着长袖,遮掩肿胀变紫的手臂。

高考最后一科,我浑浑噩噩地从考场出来,见母亲搀着父亲,父亲胳膊上打着石膏,眼泪稀里哗啦地直流,嘴里说不出半个字。

成绩下来,记得是619分,远超第二志愿录取线,却离第一志愿的北大相差五六十分。第二志愿学校的通知书下来,父亲问我去不去。我看看母亲,母亲说你别管钱,十几年都挺过来了,也不差这一年。然后,当着他们的面,我把录取通知书撕成两半。

那一刻,我想不到抱怨命运,唯独觉得,这样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再努力一点才行。

高四那一年,整个人变得疯狂。在学校不离开座位,中午带饭在教室吃,一天下来不上一次厕所。一年下来,我胖了30多斤,但模拟成绩近乎完美。高考当天虽然挂着点滴,但我也算硬挺过来,如愿考上重点大学。

那一年,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努力。父亲也很努力,黑发白了一半。

如果以大学为界线,划分我这20多岁的人生,那么18岁以前,我是为它拼命,18岁以后,我是不想辜负“大学生”这个称呼。

如此,前半生也没什么理由堕落了。

猜你喜欢

  • 救命一卦

    清朝道光年间,苏州有一小商贩,名叫向永吉,靠趸货肩挑零卖度日。小生意不好做,眼看到了除夕,不仅还不起债,年货也无钱置备。向永吉心灰意冷,正打算投湖自尽,元妙观一个算卦先生告诉他:“我看足下相貌,今晚半夜时分,就会发财。本道熟读麻衣相经,深得

  • 失魂奇案

    明朝正德年间,山西晋城府城北五十里巫家镇有个名叫顾德铭的人,此人家境贫寒,他很想干出一番事业,正德十四年,他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向亲戚借了些银两外出经商。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正德十七年顾德铭回到家中,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每天总是愁眉不展,精神恍恍惚

  • 生死连环方

    南乐镇里有个老中医,名叫方一拐,人却称他方三怪。首先是他长得怪:一条腿是断的,两只眼是瞎的,还瘦得皮包骨头;其次是他看病怪,每月只在农历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开门接诊,其他时间拄着拐棍登上镇里最高的山峰白云山顶盘腿坐着,而只要一坐下,不管刮风下雨

  • 屠夫捕头

    骑一头瘦驴,郑板桥只带一名家丁,悄悄赶往潍县上任。潍县素有“三千铜炉匠,十万绣花女”之誉,但郑板桥一路走过来,看到的情况却和这挂不上钩,这里虽不说民不聊生,但显然人心不古,治安状况也差。看样子得有一个好捕头啊!郑板桥自言自语地说。这捕头,既

  • 木马择匠

    浙西南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西二村的南端有一座时思寺名扬中外,到过这里的游客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因为它是历经元、明、清千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的古老建筑,说起它的建造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大漈有个叫做梅元屃的孩子,当他六岁的时候父亲

  • 寡妇桥传奇

    和尚与寡妇的故事,在过去,知道的人不少,各地似乎还有各地的版本,可到了太行山下的大王镇,人们都会指天发誓地说,这事绝对是真的,因为人虽去,可那桥还在呀……一场病民国初年,在太行山下的大王镇,曾有个叫李定远的财主,五十多岁,做着方圆百里最大的

  • “名落孙山”的故事

    南宋年间,江南小镇上有这么两个读书人,一个叫孙山,一个叫张伍。有一年夏天天气热,孙山就下河游泳,不料想腿肚子抽筋,眼看就要沉底了,幸亏张伍一个猛子扑上去把孙山救了上来。这是救命之恩啊,孙山对张伍感激不尽。后来他们在同一个私塾上学,两人的关系

  • 名医也有难为时

    问松堂是一家祖传的诊所,开到金子久一代,在杭嘉湖一带已是家喻户晓,每天来就医的病家都会在门前大排长龙。这一天早晨,问松堂外面一阵喧哗,只见两个大汉用门板,抬着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看病。他们一看排队候诊的人不少,便将门板放在后面排队。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