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一对沉默寡言人

一对沉默寡言人

收录日期:2025-11-20 20:52:21  热度:9℃

深山里,落叶簌簌。山崖下老宅里,一对老人,他们坐着,相对无言。等我突然出现在门外,他们似乎才醒过来,张开没了几颗牙的嘴,朝我无声地笑了。

我同老人喝着门外井水泡的山茶,时光安静得仿佛能听见井水冒出来的汩汩声。老太太掐着豆角,留我吃了午饭。那天在老人家吃了午饭离开,两位老人一前一后送我出门,回头望见他们相互搀扶着,缓缓回到屋子里去。我看见房顶上有一层青苔覆盖了,青苔下面,是那些老去的时光。

走在山道上,默想起寂静的日子,这对在老屋里沉默寡言的老人,共同度过的几十年岁月。也许从来没有过喧哗,有的只是老牛一样,对每一个日子的耕耘和相守。日子就这么过来,也许更多时候,他们就是我那天看到的场景,彼此无言,但肌肤血液里早浸透了的是亲人的无法分离。我曾经看见过一个老人,坐在老伴儿墓前,独自喃喃。一只羊,正埋头啃吃墓地边的青草。

在一个农家,我还看到过一位老人,她至今收藏着当初出嫁时的那顶轿子。那年,老太太还是一个青春女子,她坐着那顶轿子,头上扎着一朵红花,几个乡丁抬着轿子,一个女子,就这样咿咿呀呀来到一个男人的家。我很想知道,在那个烛光摇曳的新婚之夜,一对新人,他们热烈缠绵时的耳语。那女子头上的红花,最多就戴了3天吧,而今,头上枯发,早被秋霜染白。一些雨天,屋顶上的雨声,就替代了他们曾经有过的窃窃私语,一些起风的天气,林子里穿过的风声,就是他们曾经的耳语。

我在城里的父亲,70多岁了,和我母亲在一起时,常常电视也不看,就坐在一起,不说话,只有屋里炉子上正炖着一锅汤的咕嘟声。有一天,他们也是这样无言地坐着,母亲开口了:“老头子,你还记得我们去照结婚照的那天么?”父亲笑了起来,竟有一些羞涩。父亲起身去拿出影簿,翻出了那张照片,照片上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父亲还回忆着说,去城里照相的那一天,他给母亲买了一个大白馒头。母亲舍不得自己一个人吃掉,把馒头掰了一半,塞在了父亲手上。

我回家,和父亲母亲,常常也是这样沉默地坐着,任时光的滴答声轻轻溜过去。从前常常对父亲母亲的叮咛嘱托木讷厌烦,人到中年,自己对孩子也是这样的语气。而今,老人的叮咛也省略了。

一对沉默寡言人,其实也没有天籁响起,是相守时光的落地。

猜你喜欢

  • 华雄被斩之谜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里面有一段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写得太好太经典了,经典到没看过三国的人也都听说过。 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发娇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描述了身为马弓手的

  • 刘春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中国古代自隋朝实行科举考试到1905年满清废除科举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陆陆续续产生了600多名状元(武状元除外)。那么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呢?笔者通过查阅史籍得知:清光绪年间的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 戚继光的故事:斩子之谜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

  • 刘伯温功成身退的故事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

  • 李光弼的故事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朔风正劲,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守将、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光弼(708—764年)迎着凛冽寒风,心里急啊:自己刚派出主力支援朔方,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偏偏带领10万大军攻城来了。城内兵力不满一万,如何抵挡呢?史思明

  • 史思明升官的故事

    史思明本是少数民族突厥人,原名干。凭他的骗术,一跃而成唐朝的将军。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干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边的奚族地区,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奚族人想杀死这个外地人,可干装出一本正经样子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买王

  • 揭秘:单雄信形象的演变

    一、唐宋时期:骁将与逆贼有关单雄信的生平事迹,《旧唐书》卷53《李密传单雄信附传》有简略记载:“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密偃师失利,遂降于王世充,署为大将军。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

  • 鲁迅的遗憾:六部长篇未写成

    鲁迅先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不过,这位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生前也一直想涉足“大部头”的作品,他曾计划写六部长篇(其中三部是长篇小说)。鲁迅生前有“中国的高尔基”之称,但他一生没有写过一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