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商鞅的信与不信

商鞅的信与不信

收录日期:2025-11-20 09:27:29  热度:13℃

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在你可以逃了。商鞅冷笑说,既然王不肯用我,也就不会杀我。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商鞅的确有过人的眼力,也十分镇定。而他到秦国去,也是有勇有谋,沉着冷静,先是故意说帝道和王道,让觉得要实现这些不知到哪年哪月的秦孝公不耐烦,吊足了胃口之后才说霸道,果然一拍即合,对谈几天也不厌。终于被秦孝公信任,委以重任,实施变法。

这也就涉及商鞅之信与不信的问题:他究竟是将信视作手段还是视作目的,是诚意的取信还是非诚意的取信?当商鞅制定了法令还未公布之际,他恐怕老百姓不相信其赏罚,真的重赏能搬一根木头从南门到北门者。后世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信”了,但商鞅显然只是将“信”作为手段,且只能是一次博弈。当他带兵伐魏时,魏派出公子卬(音同昂)迎敌。商鞅给公子卬寄信说,当年我在魏国之时,与你相谈甚欢,今天却要相对攻杀。其实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前来赴会。在双方盟誓后,商鞅以事先埋伏的甲兵将公子卬俘虏,并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看来商鞅不仅尚“信”,也尚诈。

商鞅对人性,包括百姓与君王都有冷峻的认识,他知道如何取“信”于君,也知道如何取“信”于民。而他实际对民众能力的评价很低。变法之初,他明确地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而他对君主的认识恐怕也不会太高,只是权力集中在君主那里而不得不趋奉。商鞅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功利主义者,一个进攻型的国家主义者,他对民众其实是不信任、不关心的,他认为只有赏罚能够调动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他大概完全不理解或者不屑于人情、人道,更不要说功利之外的精神境界,这又可以说是他思想上的盲点。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手段上是不会有顾忌的。

商鞅尽管看人甚明,但终究自视过高。所以,当赵良批评他“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劝他施政适当宽松,也为自己留后路时,他完全不听。太史公司马迁也评价他是“天资刻薄人也”。结果,商鞅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政治思想上的峻急刻薄者,会大量伤人,最终一定也会伤到自己。依古人言,法家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峻急刻薄的政治思想。像韩非子这样的思想上的大法家,还有商鞅、李斯两个行动派的大法家,尽管功绩显赫,但其辅佐的君主霸业终究难于长久,更不要说他们本人最后都不能得其天年、顺命而终。

猜你喜欢

  • 穿上水晶鞋后的辛格瑞拉

    尽管约旦是中东地区的小国,仅9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万。但是,王储要想自由恋爱、最终娶个心上人做王后,也没那么简单!阿卜杜拉国王和拉尼娅王后的婚姻,更像一段浪漫传奇。 1970年,拉尼娅出生于巴勒斯坦裔的医生家庭,在科威特长大。从小拉

  • 神圣的宁静

    “2乘2等于几?” “4”这个刚刚转学来的孩子第一次举手回答。 “不对。应该答什么?” “4”他肯定自己是对的。 “过来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想想正确答案”女教师说。 他就站着那里,穿着母亲为他准备的最好的衣服,面对着还没有认识的正在

  • 李敖竟然没有打官司

    李敖大师的犀利是出名的,善于找证据、乐于打官司也是举世皆知。很多人都怕李敖,因为一旦惹了他,绝无好果子吃。 近来,热播的谍战剧《黎明之前》不小心“走火”,竟然惹到了李敖头上。该剧有一集,出现了这样的镜头:特务齐佩林拿了一张全家福给局长谭忠

  • 柴静:青草,你为什么喧哗

    一 我出生在山西。从初中起,我的记忆里就没怎么见过蓝天。我们家的水要烧开沏很浓的茶才能喝,不然就是苦的。我们家的远房亲戚,每隔一两年,就听说有人在矿下出了事。 10年后,我重回山西,拍摄老窑头村,发现情形比我们记忆中的更加糟糕。这里的人

  • 李金华:江湖渐远,硬汉依旧

    在中国,审计并不独立于政府而是政府的一部分,在这种世界上少有的特殊体制之下,李金华以其能动性令这种内部监督发挥到了一致赞叹的地步。“得罪了所有人,就谁也不得罪了”、“不断后路难当审计长”、“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位官员人性化的语言,至今言犹在耳

  • 信仰的力量

    他选择了体育,想成为体育明星,露天的小体育馆里经常出现他矫健的身姿。那时他已22岁,已经获得了一次次的殊荣。最让他自豪的是他的100米短跑,他的成绩是世界第一,是当时的“飞人”。 在国人的心目中,那一年在巴黎举行的100米短跑冠军非他莫属

  • 用行动打破“不可能”

    1950年,20出头的郑小瑛来到当时最负盛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她似乎注定就是为音乐而生,六岁学习钢琴,十四岁精通各种乐器并且多次登台演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里,郑小瑛的才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她的曲子时常被学校交响乐队拿去演奏。

  • 爱因斯坦在长岛的那个夏天

    1939年夏天,爱因斯坦到位于纽约东部的长岛度假。而我的祖父大卫罗斯曼,在那里经营着罗斯曼百货公司。6月的一天,爱因斯坦走进店里。尽管祖父一眼就认出了他,但还是把他当作一名普通顾客对待。 祖父问道:“请问,您要什么?” 爱因斯坦用浓重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