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少年天才王希孟简介 结局如何?

少年天才王希孟简介 结局如何?

收录日期:2025-11-20 23:12:12  热度:11℃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扬名及早,但是只存《千里江山图》一副画作,此后不见踪迹。他是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画作技艺精湛,受世人赞扬,然而这位天才少年却如昙花一现,绽放一时容光,此后隐于历史长河中。

王希孟以一幅画震惊世人,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只有一副画作,而且很快消失无踪的原因,在画史并未给王希孟作传,后世人对王希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人物档案

姓名:王希孟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日期:1096年

逝世日期:不详(一说1119年)

职业:中国画家

主要成就: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与《清明上河图》同为北宋末年稀世名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今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色彩优雅,让人观之一新。画作上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有一种雄伟壮丽的气势。

除了富丽壮阔的河山,作者还不忘以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使得山水不至于单调,而成一趣。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大概十多岁的时候进入宫廷,成为画学生徒,后召入禁中文书库。

王希孟曾经侍奉宋徽宗左右,宋徽宗对他十分赞赏。宋徽宗本人是书画大家,曾经亲自下场指点王希孟。宋徽宗说王希孟:其性可教,于是亲自传授指点王希孟笔墨技法。在宋徽宗的指点下,王希孟的绘画水平迅速提升。

宋徽宗政和三年,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画成了他这一生最成功的座屏,同时也是名垂千古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此画作成之时,王希孟年仅十八岁,绝对是中国绘画史天才似的人物。

王希孟仅凭这一副巨作,就流传千古,可见宋徽宗慧眼独具。王希孟只留下这一副传世之作,倒不是后来技艺倒退,或者是后来之作无法超越《千里江山图》,而是他很早就在世上除名,据说是英年早逝了。在《千里江山图》之后,历史上再没有他的记载,早逝的说法应当是真的。

猜你喜欢

  • 租房奇遇

    李媛一边听音乐,一边飞快地打字聊天。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叹息声,她回头看见爸爸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不住地摇头。李媛的火一下窜了上来,愤怒地大声嚷道:老爸,你知不知道什么叫隐私啊?我不是小孩子了,别再偷看我聊天了。爸爸愣了愣,说:媛媛,听说

  • 千里救兄,虽然我们没有血脉相通

    平地惊雷 北上求学前得知身世之谜 酒席结束,夫妻俩回到家,商量着送女儿到北京上大学的具体事宜。正说话间,保姆黄阿姨走进来说外面有两名社区派出所的民警找上门来了。夫妻俩一惊,让保姆请两个民警来到客厅,民警进屋后态度和蔼地说

  • 变回男儿身,一对深情“姐妹”的人生救赎

    平地惊雷,姊妹花竟是男儿身 1990年春天,家住河南商城的姚建民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见女儿生得眉目清秀、白净可人,夫妻俩乐得合不拢嘴。两年后,他们的二女儿也呱呱坠地,小模样和姐姐一样漂亮可爱。 此后多年间,这对姊妹

  • 舍弃遗产接力爱心,只为了没有血缘的弟弟

    弃婴成为家中宝,源于父母博大的爱 故事要追溯到38年前。李洪仁是大庆林源输油公司工人,妻子刘淑芹比他小两岁,两人结婚后共生育了6个女儿。由于刘淑芹没工作,全家仅靠李洪仁微薄的工资生活,家境贫困。1976年10月的一天,李洪仁下班回

  • 湘妹子与瑞典丈夫:网恋闪婚帆游世界

    万金玉是一名湘妹子,与瑞典丈夫是一对少见的跨国恋人。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这对夫妻竟是通过网恋相识的,并且还是闪婚。这种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婚姻,还结出了绚烂无比的果实 网上频传情, 天各一方难阻情愫 2007年3月,万金

  • “紫菱女孩”张嘉倪的爱情温度

    张嘉倪惊喜地捂住了嘴唇,预感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果然,在离张嘉倪还有1米远的地方,买超突然单膝跪下,并将右手伸向了张嘉倪:嘉倪,我爱你,嫁给我吧!这铿锵有力的求婚,瞬间感染了整个现场,大家一齐鼓掌道:在一起!在一起!张嘉倪眼眶湿润地用双

  • 真情滚滚大上海:败家女婿撑起离散的家

    离散的婚姻还有温情,他毅然选择挺身而出,执意拯救这个已经与他无关、坠入生命悬崖的危难的家。在繁华的大上海,滚滚黄浦江水见证了他力挽狂澜的起伏人生,也见证了一段动人的大爱传奇。 败家女婿被拆散婚姻,危急关头他回来了 2006年

  • “德艺双馨”佳侣携手43载:莫忘初心方得

    不知不觉,情生意动 1961年,18岁的赵新盟已经是蚌埠市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而娄楼还是一个艺术体操小将。人生看似没有交叉的两个人,被命运的红线拉到了一起。当时,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冯国佩等进京表演花鼓灯,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