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儿子不识水性

儿子不识水性

收录日期:2025-11-20 12:26:24  热度:9℃

儿子生在农村,长在水边,却不识一点水性,他见到河水就害怕,好象水里忽然钻在一条蛇来。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早在六七岁时就到河里去戏水了,到了八九岁,练就了一身的好水性,再宽再深的河也无所畏惧,常游过300多米宽的射阳河对岸去掏鸟蛋,做游戏。

夏天到河里去戏水是农村孩子的天性,七十年代以前在农村出生的人们,都不会忘记他们都有个戏水的童年。那时,大河小沟是孩子们最喜欢玩耍的快乐天地,当天气乍暧还凉时,孩子们早就耐不住性子了,午饭后,放学了,亦或是晚间纳凉时,水中是最好的去处。大人们也喜欢水,午饭忙好了,农活干完了,带着满身的汗水,跳进河里游一游,冲一冲,比现在的热水器还惬意。孩子们完全是为了玩耍,打水仗,钻猛子,如果再来个捞鱼摸虾,或许还有点收获,门前那棵槐树下的晚餐桌上必定多了份鱼虾的美味。

但现在农村中,孩子大多与水无缘,有的孩子到十七八岁了,还是个“旱鸭子”。爱水的孩子不识水性,并不是这些孩子胆小无能,缺乏与水搏斗的勇气,也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对孩子过于溺爱,怕孩子有个闪失,这些都不足以成为孩子不识水性的理由。孩子对水丧失了兴趣,说到底是水污染犯下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在农村的一些沟河港汊内,受了污染的河水犹如一条条“黄飘带”,不但孩子们不愿下水游玩,连我们这些从小就在水边长大的人也是见水色变,有的地方的河水黄些浑些也就罢了,还不是漂浮着一些如死猪、死狗之类的腐烂物,臭气熏天,令人作呕。你说谁还敢下水?

在广葇的农村大地,清澈见底的河水为乡村独特的风景增添了几许秀色,湾湾小河,潺潺流水,花草虫鸣,牡童短笛,常令人心旷神怡。而偏有人爱搅浑这天然的乡村美景,苏北有个叫靠鱼湾的大塘,深不可测,据说由于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一些病人喝下后,竟然会奇迹般的好了起来,因此方圆几百里的人常常慕名而来。可是有人病是好了,神经病又来了,他们认为是河神起了作用,常常带着猪头羊肉之类的供品前来烧香拜佛,而后供品随手一扔,好端端的塘水被弄得变了质,改了色,连慕名前来投资开发的客商也只好望塘兴叹。

据说人类是从水中来的,人对水有着本能的眷恋,把爱水的人类变成了一个个“旱鸭子”,是否也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想,全社会都应该警觉起来,共同营造一个蓝天绿水的新世界,给农村的孩子们一块碧波荡漾的水上乐园,让他们识点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水性。

猜你喜欢

  • 犬缘

    楼下的厕所里被人赶出了一条狗,正被送孩子上学的我看见。才明白,楼房后大院厂房里的大黑狗,当了八只小狗的母亲,因为那个看管院子的老太婆不喜欢狗。总不喂它食物,饿的找不到吃的不得不上厕所里跑。以人粪便充饥。就在我看到大黑狗的那天开始,我在忙着每

  • 海岛情怀

    最近,中央电视台黄金档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痴迷到了废寝忘食,心荡神驰的地步。主人公江德福一家人的海岛生活,真实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海岛军人的军旅生涯和家庭生活,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父母所经历的海岛生活,回想起了父亲的革

  • 那个过去

    彤是我在高中学校里认识的第一个异性朋友,也是最久的。那个时候我们总是无话不谈、总扮演着最要好的亲密朋友每天放肆地开怀大笑,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就像白纸,只会越涂越黑。放学我们总是一起回家,秋冬的黑夜降临的很快,杉彤总是象征性地向我比喻着这就

  • 老人与狗

    天还没有黑,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他靠在摇椅上,望着远方。远方的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干净。狗趴在老人的脚边,不停地用头蹭着老人的衣服。老人俯下头来,“老伙计,嘿嘿,天还没黑呢,就饿啦!”狗抬起头,用一双湿湿的眼睛看着老人,喉咙里发出一阵阵低

  • 游戏

    菲菲毕业之后就顺利的回到老家的一家国企工作,收入不高,工作清闲,每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也算不错。菲菲的公司距离家里比较远,每天上下班要做45分钟的车才能到家。为了打发无聊的班车时间,菲菲养成了每天坐班车就玩手机游戏的习惯。后来菲菲交了男朋友阿

  • 湘女多情

    二十九岁的石慧依然那么靓丽,乌黑透亮的长发披在肩上,一双弯弯眉毛下的眼睛格外有神,她紧紧的盯着桌上的日历,今天是他们的大日子,是她和老公魏公胜结婚的纪念日。她一想起和他的认识就暗自偷笑,如果不是她手机坏了,打死也不会与他接触,更不要说结婚生

  • 奶奶临终前的道歉

    我的奶奶能下地走路的第二天,大姑妈两手空空地上门上门看望老娘,人还没有进门就数落开了:“半年多来,不知什么原因,浑身无力,动不动心里发慌,很长时间没吃一丁点肉,这日子没法过了。”大姑妈进屋后,奶奶吩咐:“土罐里有炖好的猪腿肉,在灶膛里,你拿

  • 今生躲不掉的你

    毕业之后,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离开了喧哗的城市,来到了宁静的小镇,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里一呆五年,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我断绝了所有朋友的联系,只是在每年过年时,给家里发一封电报、寄些钱,一是给家人报个平安;二是尽尽孝道。父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