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鞋子驯夫

鞋子驯夫

收录日期:2025-11-21 04:21:04  热度: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独自在家的时候越来越多了。老公的应酬越来越勤,不是今天给朋友接风。就是明天给兄弟饯行。

刚开始,他每次出去还对我有些歉意。后来就觉得理所当然了。流行的段子不是说了嘛,给现在的男人分等级,最末等的男人就是一下班就回家。在这种潮流影响下,老公拼命提高着自己的等级,他回家的次数越发少了,有时连着几天都在外边应酬。

争吵、哭闹、哀求,我的种种招数只能起几天作用,过不了多久。老公依然如故。最后,我连闹腾的心也死了,随他去。想通了之后,我一个人在家也不觉得有多孤苦了。

有一天,我下班进门,忽然看到老公的鞋子一前一后摆在过厅口。我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然强忍着说习惯了孤单,但看到老公那双鞋子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多少个傍晚,我推开家门,搁鞋的那个小方垫上总是空空荡荡的,很落寞。

那双正散发着老公气息的鞋,让我感觉很温暖。我冲屋里喊了一声,老公在客厅回话:“你怎么知道我回来了?”我走过去,趴在他肩膀上说:“我看见你的鞋子了,你的臭鞋子啊。”

第二天。我去商场买了一双和老公脚上一样的鞋子。鞋子很新,看起来有点陌生,我找来老公扔在卫生间里没洗的臭袜子,一会儿塞在鞋子里蹭蹭,一会儿在鞋面上揉揉。新鞋子终于有了老公的气息,我把它们摆在了小方垫上。

那天,老公又出去应酬了,我一直撑着没睡等他回来。听见他上楼的脚步声,我赶紧打开过厅的灯,然后躲在卧室里听动静。他开了门,足足几秒钟吧,没有任何反应。我偷偷观察他,只见他的情绪很快冷静下来,仔细打量着那双鞋子。然后迟疑地脱掉自己的鞋子,悄悄地。悄悄地。迈着步子往里走。我赶紧上床,躲回被窝。

老公来到我面前的那一刻,我突然睁开了眼睛。老公吓了一跳:“你怎么还没睡啊?”我没有回答。他又问:“那是谁的鞋啊?”我说:“我的。”他一脸疑惑:“你的?你脑子没问题吧。”我说:“我脑子当然没问题。但我的心有问题。”他摸摸我的额头:“别云里雾里的。到底怎么回事々”我不紧不慢地说:“鞋子就是我的啊,我买来是让它给我做伴的,每天下班进门看见它,我就感觉你已经回家了,我心里就踏实了。”

老公先是笑起来,然后就不做声了,在我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

那天以后,老公虽然还会出去应酬,但次数明显少多了,而且即使出去,他也会早早归家。后来,那双鞋子,我当然也就不用天天摆在那里了。

猜你喜欢

  • 捷足先得的故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尚炯笑着说:‘自然是捷足者先得之。’”【成语故事】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带兵攻打巨鹿郡郡守陈豕希,韩信因为与陈关系好加上削爵有情绪就没去。刘邦的妻子吕后听信谗言,让萧

  • 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

    春秋有一段时期,齐国女人流行着男装,给国家的运作带来了许多麻烦。于是齐灵公下了一道圣旨:凡是被发现穿男装的女人,一律剥光衣服示众,还要惩罚她家里的男人。够严重的处罚吧,可是每当官兵上街巡逻,那些女人顶多是惊叫着跑开,女人穿男装的现象丝毫没有

  • 拔山举鼎的故事

    【故事】: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

  • 抱瓮灌畦的故事

    释义:抱着水瓮舀水浇灌田地,比喻安于拙陋的纯朴生活。后用于讽喻安于拙劣、不求改进的落后保守思想。典故: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用力很多,收效很少,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说如那样做,为人就

  • 投鞭断流的故事

    东晋初年,前秦的势力日趋强大,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就亲征问题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坚决支持,而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 。

  • 惊弓之鸟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

  • 心腹之患的故事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郑纳公子冯,其交已固,一旦拥冯兴师,国人感穆公之恩,不忘其子,内外生变,君侯之位危矣!今日之举,名曰伐郑,实为君侯除心腹之患也。”【近义词】心腹大患【反义词】癣疥之疾【歇后语】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针吞到

  • 徙宅忘妻的故事

    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唐太宗听后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