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郭敬明:光鲜背后的奋斗

郭敬明:光鲜背后的奋斗

收录日期:2025-11-20 18:30:47  热度:9℃

文笔好,有头脑,这是郭敬明被喜欢的理由。事实上,一旦跟这个精致小生面对面接触,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混合着文人气质和优雅范儿的作家兼商人,其成功并不仅仅源于幸运。

郭敬明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永远都是一副娱乐明星式的穿戴;即使是面对陌生人,也会彬彬有礼地问候致意。跟媒体打交道时,他会热情地滔滔不绝,也会精明地闪烁其词在面对公众的任何场合,这个27岁的年轻人似乎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言谈举止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现在,郭敬明除了写书之外,主要精力放在《最小说》和《最漫画》的编辑上。他现在的工作室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大编辑部,有Swarovski水晶灯,装潢极富现代感,穿着时尚的年轻员工们穿梭其间。

郭敬明每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小资的氛围里,编着童话般的畅销书和精美的漫画,赚着更多的钱,畅想着公司上市的那一天。

这一切来得太快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郭敬明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从《诗经鲁颂》中摘了敬明二字,作为孙子的名字,意为品德光耀。

不过郭敬明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四川自贡的工薪阶层,家里有些书,但并不多,父母也从未刻意培养他文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只是,郭敬明说:如果我问他们要零花钱买课外书的话,他们从来不会拒绝。

也许正是这种宽容的家庭氛围,让郭敬明可以自由地呼吸。他攒零花钱,买喜欢的《少年文艺》,还有安徒生,丹麦那个遥远国度的童话故事。

小时候,他的语文和作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使他有信心尝试着投稿。1997年读初中二年级时,他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那时候觉得写诗简单,当然现在知道不简单了,那时候就觉得诗歌短,而且也比较流行。

那一次的投稿经验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但他又觉得诗歌的篇幅太短,讲故事的冲动让他开始写散文和小说,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而且还连续参加了两届。因为我得奖那年是读高二,当时规定,如果是高三毕业生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并且得到一等奖的话,考大学就会得到一些照顾,但必须是高三。第二年我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比赛,但这个一等奖最后也没加分。

《幻城》带给他近百万收入,以及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知名度。

他说:17岁的时候,自己无限勇敢。

创业并非一蹴而就

坐在公司会客室沙发上的郭敬明,看上去更像个大学生,他身材瘦小,染成黄色的头发扫过额头,脸颊和肩膀与前两年相比越发清瘦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的小老板,已是中国最富有的作家之一。

身兼最世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副总编辑等多重头衔的郭敬明,常常在图书排行榜上占据半壁江山。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成长,原来在静安寺和大连路的办公室都已容纳不下不断增多的员工从最初几个人的工作室,到每年为长江文艺出版社贡献四五亿图书码洋的出版公司,郭敬明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就像几乎所有创业者的发展轨迹一样,郭敬明如今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

《幻城》的成功并未让他安于现状。在一款名叫《仙境传说》的网络游戏中,他结识了身在大庆的高三学生Hansy。Hansy擅长设计,自己有一个文学网站,郭敬明看过,很欣赏,因此成为好友。

某天,春风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常晶邀郭敬明一起吃饭。席间,郭敬明有意无意地说起:我想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可以帮助朋友一起发表作品。听者有心,很快,春风文艺出版社决定出资和郭敬明合作,在青春文学出版物上做一些尝试。

2004年6月6日,这一天,是郭敬明21岁的生日,也是他和Hansy、痕痕等5位朋友一起开始创业的日子。他们成立了岛工作室,英文名为Island。

《岛》系列的成功,为郭敬明赚得了事业历程中的第一桶金。他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因为比较喜欢出版这个行业,希望把我的理念推广出去,我觉得中国的出版业在很多方面其实还很传统,虽不能说落后,但缺少适量新鲜的血液。我希望能有更多更新鲜的东西出来。

他说:只要好的设计再加上优秀的文章,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阅读上的享受,就肯定能做好。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尽管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资金。

岛工作室的成员在上海闸北区租了一套14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公寓房作为工作室,吃住都在那儿。工作之余,吃饭、K歌,是郭敬明和朋友们最大的乐趣;但工作的时候就是工作,对于文字、插图和版式,郭敬明很苛刻,甚至追求极度完美,这让他的合作伙伴及员工都倍感压力。现任最世文化公司副总经理的痕痕至今还记得,一天晚上,他听到有人在啜泣,扭头一看竟是小四(郭敬明的昵称),他一边哭一边抱怨:事情那么多,那么忙,而自己写东西的状态也没有,这一切何必何必

还好,《岛》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从最初的四五万份飙升到每期20万份,给合作双方都带来滚滚的财源。当年,郭敬明就被中国《福布斯》选入名人排行榜,位列第94名。

郭敬明很快显露出一个优秀出版人所应具备的素质:敏锐的市场嗅觉,对图书视觉样式的准确判断,以及不可或缺的敬业精神。痕痕说:当时我们只能一个人作图,一个人排版,小四约稿写稿,我审稿。常常通宵排版,通宵打印。

200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和郭敬明共同投资,在岛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敬明和他的伙伴们,也从吃住工作一体的公寓里搬了出来,搬进商务楼17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当年10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的《最小说》开始试刊。他说:我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有成功的把握。

2005年,他第二次被中国《福布斯》选进了该刊名人榜的第92名,这个排名比上一年前进了2名,让他很高兴。

他的图书赢得了粉丝们的尖叫,但有时也会听到负面的讥讽与批评。对于这些,他表面上云淡风轻不以为意,其实,压力都积在心里。他有一次跟痕痕抱怨说:为什么别人只看到我的不好,却不会看到我做过什么?我做这些真的已经很累了。说这话时,眼泪已经把眼眶撑满了。

有时候,他又会变成一个暴君。为了追求完美,他会撕下脸皮大声呵斥:没有一篇稿子是满意的!这次的初审质量都非常差!看了开头就不想再看下去!这种坏脾气,为日后的公司地震埋下了伏笔。

2007年,在《最小说》发行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一场内部的风暴正在酝酿。柯艾公司的元老、时任柯艾公司美术总监的Hansy因不满郭敬明的一些做法而选择离开,连同原本在柯艾公司的晴天、不二等人一起创办了《Alice》杂志。2010年,《Alice》和世纪文景的合作以停止告终,Hansy重新回到了郭敬明身边,负责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杂志的设计。

一边争议着,一边接受着

从最初的5个人起步,到现在30多个员工、两个分部的规模,郭敬明的最世公司运营良好,事业蒸蒸日上。

虽然签了那么多作家,但郭敬明说他的选择标准还是很严格。写得好是第一位的,在写得好的前提下,还需要好的机遇和平台。我们公司扮演的角色就是,把这个作品尽可能地推广出去,但这个作品是否受欢迎归根结底还要看作品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虽然签约了七八十个作家,也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很受欢迎的原因。

2010年,柯艾公司更名为最世,郭敬明的解释是:因为经营的范围扩大了。具体的经营范围,他并未详细透露。柯艾公司并未撤销,而是作为一个分部继续存在。

一般情况下,郭敬明上午会在大连路的柯艾分部,下午赶到公司总部。事实上,他现在在上海的时间一个月不过就是10天左右,其他时间都在外地签售,做节目。

从以江姐和恐龙闻名的自贡只身来到上海,财富对他来说,已经不成为一个压迫性的问题。他说:8年前的自己,受不了分离,受不了孤单,受不了成长而现在,差不多什么都有了。他在生活上随性而为,身上从来不缺话题,面对争议,他已不像出道之初那样焦虑和紧张。

很快将三十而立的郭敬明正抓紧青春的尾巴,步步为营。这就是郭敬明,一个在商业和文学间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年轻人。他在商业上拥有不可限量的未来,拥有实现梦想的个人与团队,他当然也正在书写着一段中国青春文学出版的梦幻神话。

猜你喜欢

  • 每次只追前一名

    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小女孩点了

  • 紫藤花影里的曾小影

    紫藤花香扑面来曾小影走进来时,是秋天,我们却嗅到了紫藤花香。她浅浅一笑,修长的手指捏一根粉笔,曾小影”三个字展现在黑板上,如三个洁白的花骨朵,在我们眼前盛开。人美,字更美!”刘小浏夸张地笑。我们几个高个儿,也哈哈大笑

  • 我曾自卑

    念小学的时候,我是班里写作文最好的一个。 每一个星期的周五下午,会有两节作文课,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小学教室的黑板边上,贴着课程表,每次去旁边的垃圾桶丢垃圾的时候,我都会用眼光很快地扫一下作文课”那三个字。 小学的时候,认真地

  • 儿子的“青春信号”

    儿子刚刚上初一时,对男女那方面的感情还是朦朦胧胧的,可班上情窦初开”又相对大方的女同学,已暗中向男生眉目传情”了。但这类青春期动作”常常遭遇儿子等一干男同学的冷嘲热讽。 一次周末的饭桌上,我正开启一瓶四

  • 牛奶里的爱情秘密

    姜家宁喜欢安静的女生,就像沉默的班花程雅君,他不能像校痞一样买PSP送给女生;不能凑齐几周的生活费就买得起蔡依林的演唱会门票;他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笑话来逗乐女生。但爱一个人总是会有属于自己的好办法——&mdash

  • 不上一天学照样读剑桥

    我没有高中毕业证,也没有全A的成绩单,但现在是剑桥大学法律系三年级的学生。从8岁到18岁我一直接受家庭教育。上剑桥之前,我也申请过其他大学,对方的回复通常是:你是不是忘了填写受教育情况这一栏?”没有哪所大学愿意培养一个小学都没有

  • 要哈佛还是要钱,二选一

    新东方老师每天接触的学生粉丝实在太多,也许一两天还可以清醒地认识自己,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就真得以为自己非同凡响了。 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离开。新东方有不少我的前辈在走出新东方的光环之后寻找到了自己新的舞台。最著名的一个就是钱永强。钱永强其

  • 哈佛“新鲜人”的彪悍青春

    1991年,我离开纽约的家,与所有的哈佛新鲜人”一起展开了大学的生涯。那是多么好玩的日子!宿舍灯火辉煌,走廊里响着音乐,房门被椅子撑开,我们像蚂蚁似的四处跑,有太多青春荷尔蒙点燃的活力,睡眠成了次要的事。 那些英国人据说还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