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收录日期:2025-11-21 00:08:07  热度:9℃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被誉为"书圣"和"书法鼻祖",其书法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序文于东晋元康元年(353年)九月间,他主持音乐会之前写就。《兰亭集序》描绘了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游览兰亭的情景,不仅展示了他对兰亭景物的赞美,更流露出王羲之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思考。这篇序文以行书书法展现,字体豪放而不失秀美,被誉为王羲之书法的巅峰之作。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背景令人回味。当时,他与一群文化名流聚集在临淄(今山东淄博)郊外的兰亭,欢聚一堂,共赏景色,共谱诗文,互相陶冶。这次聚会被称为"兰亭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王羲之以自然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那时的景象:"落纸则化墨痕,馀墨不见。笔下驰书如骤雨乱如迅雷,饮者恍若乘舟观花,坐者忘筌躇留,起者迷而不顾。"这些字句既描绘了兰亭雅集的热闹场景,又展示了王羲之技艺精湛的书法表现力。

在《兰亭集序》的结尾,王羲之借兰亭会之景,抒发了他对人生短暂、时光虚幻的感慨。他用文字表达着那种对光阴易逝的深沉思考:“岁云暮、天地颓适,乃独怀远,怆然自以觉。胜地无限好,别有心情。”这些词句流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不可持久的忧伤之情。这种将自身情感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使得《兰亭集序》更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是对兰亭雅集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人生感慨的抒发。通过他娴熟的书法技艺,以及深沉的思考和感慨,这篇序文成为了中国书法和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影响了数千年后的后人。王羲之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猜你喜欢

  • 猴子和猪

    有一个故事曾经延续了很多年,从来不被遗忘;有一对伙伴曾经相伴了日日夜夜,终有一天分离。如果如今的世人依旧还在传唱这不老的神话,我想你们都应该记得他一只猴子和猪。故事里说,远方的贫乡僻谷,有一个叫高老庄的地方,那里的百姓时刻笼罩在妖怪的阴影下

  • 公公的童年记忆

    这是一个山高林密的村庄,翻过山就到了邻县,在过去那交通只靠一双脚的时代,或许也算交通要道。那一年,我才七八岁。这一年的除夕,还没有响起鞭炮,山村的寂静却被枪声给打破了。混乱匆忙的脚步,劈劈啪啪地踏在鹅卵石上,有的倏然而止,有的越来越远。抓住

  • 孙猴子与牛魔王

    临近傍晚的时候,刮起了大风,气温骤降十度,孙猴子在平板房里走来走去,冷得直打哆嗦。他又一次拔打着牛魔王的电话,心里想:再不接的话,明天一早我就到你办公室去,闹你个天翻地覆。一阵音乐声响起,电话竟然通了。孙猴子吼道:牛总,这几天你躲哪儿去了?

  • 七年

    有人说夫妻之间过了七年之痒,必定一帆风顺,然而,七年,一段婚姻从坚不可摧走向土崩瓦解,谁会想到七年之后陌路成殇还是破镜重圆了?人的一生总是充满着戏曲性,说不定哪一天变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像他和她的情感经历一样,一个七年,曾经最美的爱情画上

  • 醒梦录(一)

    虎从前,山林里有两只猛虎,一只总是躲在山洞里,另一只总是在外猎食其他动物,甚至有时候跑到山下的村庄作乱。终于,村庄里的人们开始无法忍受猛虎的袭击,有一个猎人自告奋勇上山除虎。猎人到了山林之中,看到那只危害村庄的虎正在捕猎,林中的其他野兽慌张

  • 醒梦录(二)

    丢失的金子有三个商人约好一起外出做生意,商人甲性格豪放大方,也比较富有,一路上大多数的费用都是他一个人出的。商人乙和商人丙就比较内向,乙这个人做事情总是磨磨叽叽的,说话也总是吞吞吐吐,丙呢总是笑眯眯的,问他什么他也总是不爱回答。虽然这三个人

  • 醒梦录(三)

    聪明人古时候,有一个聪明人,从小就才智过人,而且天生神力,可谓举世无双。一次,县官判案,被告偷偷给县官送金子,这个聪明人当众揭发了县官受贿的罪行,满心以为被告和县官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信心满满的在县官面前走来走去,没想到县官什么话也没说,叫

  • 给别人的错误一个台阶

    在一辆公交车上,两位乘客为一件小事打了起来。事情的起因是,一位乘客的塑料袋子从货架上掉落下来,砸到了另一位乘客的肩。这本来是一个意外,也并未伤着人,但那位被砸着的乘客随即破口大骂,事主向他道歉,他还是不依不饶,指责个没完没了。事主一时压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