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螺壳里的危险

螺壳里的危险

收录日期:2025-11-20 10:55:42  热度:10℃

一天上午,一条小蝴蝶鱼在大海里觅食。游到珊瑚礁海域时,他看到礁石上有两棵“海草”在随着海水摆动。

小蝴蝶鱼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有海草的地方一定有浮游生物,于是,小蝴蝶鱼加快速度向“海草”游去。

“小蝴蝶鱼,危险,快回来!”

在小蝴蝶鱼游到距离“海草”还有两米多远的地方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的身后响起。

小蝴蝶鱼转身一看,是海龟爷爷在叫他。

“海龟爷爷,怎么了?”小蝴蝶鱼来到海龟爷爷身边问。

海龟爷爷指着“海草”说:“你是不是要到那里去找吃的呀?”

小蝴蝶鱼说:“是的,有海草的地方肯定会有很多好吃的东西。”

海龟爷爷说:“可是你看,那是海草吗?”

小蝴蝶鱼再一次回望“海草”时,他吃惊地看到,刚才那两棵墨绿色的“海草”所在的地方,正有两条肉色的章鱼在手舞足蹈。

“这——”小蝴蝶鱼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了。

海龟爷爷说:“章鱼有拟态的特点,他们经常改变自身的颜色和构造,以此来捕捉食物。他们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棵海草;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把自己变得如同一块覆盖着藻类的石头;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等猎物靠近后,他们会突然扑向猎物,而猎物还没来得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就糊里糊涂的成了章鱼口中的美食。”

“太可怕了!”小蝴蝶鱼说,“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早就被他们吃掉了!”

“走吧,我们快离开这里!”

海龟爷爷说完,带着小蝴蝶鱼向远离章鱼的海域游去



被小蝴蝶鱼误认为海草的两条章鱼是一对母子。看到小蝴蝶鱼走后,小章鱼问妈妈说:“妈妈,小蝴蝶鱼怎么没过来呢?”

章鱼妈妈说:“老海龟识破了我们的伪装,是他带着小蝴蝶鱼走的。”

小章鱼说:“可是我好饿呀,小蝴蝶鱼走了,我们吃什么呢?”

章鱼妈妈说:“走,我们再换一个地方找食物去!”

章鱼妈妈和小章鱼伸出他们的八只腕足沿着珊瑚礁走着,寻找着可吃的食物。

走着走着,小章鱼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

章鱼妈妈知道,小章鱼已经走累了,于是,她指着附近的一个螺壳说:“你藏到里面去,看到有鱼虾从这里路过时再出来!”

小章鱼收缩了一下自己的腕足,钻进了螺壳。

章鱼妈妈则在附近海域找到另一只螺壳钻了进去。



海龟爷爷把小蝴蝶鱼带到一处安全的海域后,便躲到珊瑚礁的缝隙中打盹去了。

小蝴蝶鱼则在附近寻找起食物来。

游着游着,忽然,一个美丽的螺壳出现在小蝴蝶鱼的视野中。

“好漂亮的螺壳呀!”小蝴蝶鱼想过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螺壳,便向着螺壳所在的海底游去。


猜你喜欢

  • 柔软的心最强大

    柔软的心最强大曼德拉的离世引起了世界瞩目,90多个国家领导人前往南非参加葬礼,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曼德拉横跨后殖民时代、南非种族隔离时代、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时代赋予他不同的身份,从全球最知名的囚徒到南非首任黑人总统,从革命者到和

  • 财富就在自己脑子里

    财富就在自己脑子里“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财富就在自己的脑子里”的说法,似乎您一下子接受不了,或者“懵圈”了,但这不要紧。您可能承认“世界上的所有富翁都是智慧的高手”的现实;您也可能承认,多数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赚钱吃饭,只有少数人甚

  • 张二赖的前世今生

    张二赖,是岳阳镇张家沟村人,可他和张家沟的张姓一点关系都没有。张二赖,祖籍山东。那一年,山东闹饥荒,张爷爷一头挑着张二赖,一头挑着一捆稻草,来到了黄土高原。又累又渴又乏的祖孙俩实在走不动了,偏又走到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张家沟,就住下了。这一住

  • 猫和老鼠

    最近动物界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大事,各大动物创办的报纸头条全是在说这件轰动动物界的大事,各动物也评论不一,众说纷纭,那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听我慢慢述说。原来,猫族的小海和鼠族的小花恋爱了,本来就是死对头,是天敌的它们恋情刚出时,动物界各个种族

  • 莫问远方有多远

    莫问远方有多远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城里的表姨家走亲戚。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了。表姨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我不停地问母亲:“快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走几步,就要问:“快到了吗?”

  • 只要伏下身子,就能捡到金子

    只要伏下身子,就能捡到金子不要抱怨这社会“为什么99%的人辛勤工作,只有1%的人享福?”也不要埋怨这世道“浮躁”,只看看自己、问问自己:自己伏下身子了没有。倘若没伏下身子,做什么工作都浮在“面”上,深入不下去,那么即使再满腹牢骚,再声嘶力竭

  • 德国人的认真

    德国人的认真20年前,一位来自德国的太极拳爱好者托马斯,慕名找到我国著名太极拳师李大师拜师。托马斯一见到李大师,当即就双膝跪地,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汉语请求李大师收他为徒。熟悉李大师的人都知道,他收徒的条件极为苛刻,可谓宁缺毋滥。如果没有十二万

  • 还记得“熊嘎婆”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免不了都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熊嘎婆吃小孩子》。也不知道是大人们有意地吓唬不听话的孩子,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那时候,在幼小的心灵里,“熊嘎婆”就是妖魔的化身,鬼怪的缩影。孩子们提及色变,人人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