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新媳妇“过门”

新媳妇“过门”

收录日期:2025-11-21 12:55:32  热度:10℃

文革期间我亲见过革命化的新媳妇“过门”。老贫农刘庆菊大娘的二小子邓志红娶媳妇的事一传开,人们都说向阳生产队搞的婚礼特别,紧跟形势是一次革命化的无产阶级婚礼。

新媳妇过门这一天,按照刘庆菊大娘预先和新媳妇娘家达成的“协议”,新媳妇进门带的不是嫁妆.而是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的四卷宝书和锄镰锨橛四大件。新媳妇进门之后,主婚人刘庆菊大娘先让小两口去抓革命,促生产。志红和新媳妇挽了挽裤腿就下了地。

晚上,全队社员手捧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集合在刘庆菊大娘家的院子里,婚礼开始了。这个婚礼,他们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叫“家庭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新学员入学仪式”。

在“仪式”上,新媳妇的讲话引起了大家的高度注意。她一条语录只背了半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就羞得低下了头。这时候,向阳人没有嬉笑,更没有讽刺。他们想到的是教育新学员的义务,是怎样把新媳妇的思想染红,做到来一个红一个。于是,结婚典礼变成了教育新学员的第一堂政治课。

嫂子李红花,针对兄弟媳妇刚过门的活思想,讲了自已是怎么通过读毛主席的书,在头脑里闹革命,打掉旧脑筋,树立新思想的体会。

老婆母刘庆菊大娘用自己切身体会,生动地讲了三个问题:一、批判了旧婚姻制度,旧风俗,旧家规,还特别批判了中国赫鲁晓夫保护下来的“千年小沟冲成河,多年媳妇熬成婆”,婆媳不平等的旧思想;二、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三、让毛主席思想当家。

年过半百的老贫农高声朗诵:“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青年们纷纷“献宝”:我们要经风雨,见世面,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

男女老少纷纷针对新媳妇的活思想向新媳妇送语录。他们说:千珍贵万珍贵。毛主席的话最珍贵。

条条语录现红心,阳光雨露育新人。新媳妇的心红了,志坚了,她大方地同爱人志红一起同声高唱了她刚才没有背完的毛主席语录歌——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在这个特别的婚礼上,使我们集中地看到了向阳人头脑里装着什么,时时刻刻想着什么,事事处处干着什么。正如社员自己说的:“毛泽东思想放金光,照的家家变了样,人人有了好思想,忠于毛主席忠于党。”

向阳生产队的革命步伐又前进了4个月。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新媳妇怎样了?

这一点可以放心,向阳人有个“规矩”:来一个红一个。由于全家盯得紧,现在的新媳妇很快成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现代的新媳妇,已被全队评为五好社员。

猜你喜欢

  • 井不知自己有多少水

    大学生小耿被调到沙窑村当村长助理。沙窑村是个穷村,问题一大堆。小耿感到信心不足,就谎称家里有事,回了老家。那天,父亲正在地里浇水,见小耿哭丧着脸回来,知道他遇上难题了。于是他边浇地,边探听小耿的心事。待弄清了事由,父亲说:“你为什么就不敢尝

  • 行善化劫

    有兄弟二人,在西山遇到了高僧。高僧告诉他们,兄弟俩四年之后有一次劫难,唯一解救之法就是多行善事,积德解难。打那以后,哥哥在村里修桥筑路,养老抚幼,无偿地帮助他人。弟弟同样也行动起来,他种果树,种粮食。收获了,就接济那些吃不上饭的人。眼看四年

  • 与大师握手

    钢琴家克莱德曼到中国演出,演出一结束,索要签名的人就排成了长龙。最前头的是一对父子。克莱德曼拿起签字笔,问他们想签在哪里。不料,这位父亲竟然说:“我们不要签名,我只想让我的孩子握一下您的手。”克莱德曼觉得很奇怪,周围的人也都很不解。这位父亲

  • 皆大欢喜

    鸡国官场是一朵奇葩。雄赳赳,气昂昂的鸡官们,不思履行报晓的职责,或者安分守己地下蛋,每天流连鸡槽,醉生梦死,贪图安逸。结果,鸡国官僚主义严重,贪污受贿之风盛行。面对鸡官们肆无忌惮地侵占公共资源,鸡民们终于忍无可忍,集体罢工,史无前例地制造了

  • 新表与旧钟

    主人新买了一块漂亮时尚的表,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和墙上挂着的一只旧钟遥遥相对。表因受到了主人的重视而心里快活,它高傲的对旧钟说:“哎呦!瞧你可够老的了。”旧钟也不说话“滴答……滴答”一分一秒认认真真地走着。表却继续嘲笑它道:“看你走的还挺

  • 手指的战争

    有位钢琴家在一场比赛中得了金奖,在人们的一片赞美声中。右手食指高傲的说:“天呀!我简直太佩服我自己了,你们都看见了吧!要不是我在钢琴键子上飞快的奔跑,怎么能弹出如此美妙的音律。”左手食指不满的说∶“别老觉得你最了不起,要不是我配合你,你们自

  • 留余地

    夏初的一个周日清晨,阿智骑车去早市买菜。他看见一个小摊儿上的杏子黄黄的、圆圆的,煞是好看,估计也会好吃的。于是,他走过去,支好车子,蹲下身来挑拣自己喜欢的杏子。就在他挑了几个之后,他用眼睛的余光看到,自己的自行车动了。他赶紧一扭头,一个年轻

  • 排在最后

    刘文酷爱写作,文章多发表在媒纸报刊上,只是他非名家,文章总被排在书册的最后。一次短篇文学出版社邀请所有作者参加笔会,他不想去,因为在这部短篇文学里,他的文章一如既往的被排在最后,他觉得丢人。可不去又可惜了,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会有很多